

毒奶粉事件远去已经十年。当再次走入这些家庭,才发现他们的命运已被那些境遇深深改变。他们是劣质奶粉的受害者,也是痛苦延续的承受者。
事件回顾
关键词·三聚氰胺
10年前,石家庄市和平西路坐落的三鹿集团总部,五层大楼拔地而起,顶层“三鹿集团”四个红色大字尤为明显,它象征着当时中国乳业的制高点。
好景不长,2008年5月20日那天,时年40岁的王远萍在天涯发了个帖子。他在浙江泰顺县城的一家超市陆续买了15包三鹿奶粉,13岁的女儿每次只要睡前喝了三鹿儿童高钙配方奶粉,第二天小便就会变得浑浊,甚至拉肚子。
三鹿奶粉派来协调的工作人员没能在泰顺县工商局和王远萍达成一致,王远萍把他的疑问写在了天涯社区。三鹿奶粉想办法让王远萍相信了他买到的是假奶粉,“赔偿”了他四箱奶粉,并以一纸协议封了他的口。
然而随后几个月,和王远萍一样投诉三鹿奶粉质量的家长越来越多,并最终让三鹿轰然倒下。
采访回放
第一时间,消费质量报在行动
事件发生后,消费质量报立即组成报道组。检索媒体报道发现,当时网络上全部都在关注事件本身,而很少关注事件后整顿的情况以及四川本地乳业的情况。确定报道方向后,本报记者对全国奶业整顿情况以及四川乳业市场进行了调查。
记者王伶雅接到采访任务后,立即前往四川省质监局采访。记者了解到,四川省质监局连续多日的检查情况表明,四川乳制品产品质量总体安全。该次专项检查共检查了省内在生产的44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的奶粉(四川当时无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巴氏杀菌乳、高温灭菌乳、酸乳和含乳饮料。至2008年9月18日,所检的48个批次的产品,未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
2008年9月19日,消费质量报在头版上刊登了《三鹿奶粉案震动全国全面整顿奶制品行业四川彻查暂未发现》的稿件,引起广泛关注。期间,不断有消费者打电话到报社询问三鹿奶粉事件的进展。
回访
A
当年的“大头娃娃”还好吗
“以母爱为最高标准”。在位于石家庄市和平西路与友谊大街交汇处的原三鹿集团总部大院内,这8个原本被漆成红色的大字连接着生产车间与销售楼,如今已经斑驳。
企业倒闭,行业发展艰难,但曾经受到严重创伤的孩子们怎么办?
2014年7月25日,8岁的女孩周洁被推下手术台后,麻药逐渐失去作用。她痛得哇哇大哭,冲着妈妈喊着:“都怪你让我喝三鹿。”母亲水凤看着女儿,瞬间痛哭流涕,她自责地不断撞墙。
山西的张先生说,自己的儿子已经11岁了,其他方面还算正常,但是总有便秘的症状。而广西的彭女士说自己的儿子已经10岁了,身体状况和其他的孩子还是有所差别,一到天气变化就会感冒,冬天还有尿床现象。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安徽阜阳的一家奶粉工厂生产出劣质奶粉,导致很多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的疑难杂症,死亡人数更是高达13人。当时喝了那种奶粉的婴儿,头部非常的大,四肢却非常的短小,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出现衰竭的症状。
10年前的大头娃娃,到现在,痊愈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的通病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反应力明显慢于同龄人,双手摊开却永远伸不直的食指。
B
三鹿奶粉还在吗?
2009年,包括三鹿的工厂在内的核心资产被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以6.1650亿元收购。然而,今年6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了6家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情况的函件。通告显示,河北三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河北三元)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条件保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及及检验能力方面方面存在4项缺陷。
原三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2008年被判处无期徒刑,并于2014年减刑至17年3个月。
2008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免去吴显国同志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同志负有领导责任引咎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
给予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王步步撤销党内职务的处分和撤职的行政处分;
给予工商总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卢艳刚撤职的行政处分;
给予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降级的行政处分;
给予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赵同刚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给予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孙文序记过的行政处分;
给予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司长孙咸泽记过的行政处分。
新政
最严新政:奶粉注册制
在洋奶粉急速扩张下,经历几次震荡的国内乳业,几乎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了整顿。
2016年10月,被称为史上最严新政的“奶粉注册制”开始实施。根据规定,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洋奶粉,每个企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企业现有产品和品牌的注册期限到2018年1月1日,自2018年起,这些婴幼儿配方奶粉如果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必须获得产品注册证书,未注册者将被勒令退出市场。
新政后,中国乳品工厂从三聚氰胺事件前的2000多家,逐步收缩到2017年的600多家。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