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9版 消费报告
·1张电影票引发的消费困惑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主编信箱
广告价格
本期首页
-
退出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报纸订阅
在线投稿
在线调查
第01版 : 要闻
第02版 : 评论
第03版 : 极度曝光
第04版 : 专 题
第05版 : 新闻深读
第06版 : 质量报告
第07版 : 质量报告
第08版 : 消费报告
第09版 : 消费报告
第10版 : 公告
第11版 : 生活节奏
第12版 : 品牌密码
第13版 : 行业观察
第14版 : 行业观察
第15版 : 行业观察
第16版 : 行业观察
·
1张电影票引发的消费困惑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9
消费报告
2012.5.25 星期五
1张电影票引发的消费困惑
伴随着3D版《泰坦尼克号》的上映,国内再次掀起一股电影潮。不过,让人辛酸的是,为了再次见到杰克和露丝,有人半夜抢购团购券,有人不停刷手机积分换票,有人去网上淘便宜的代购……
不断高涨的电影票正 “绑架”我们的精神食粮。“看电影”似乎成了贵族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1
免费坝坝电影的美好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是个解决温饱的时期。
娱乐休闲活动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过于奢侈,人们为了谋生,天天干活。于是,端着板凳、赶到空坝子上占个有利位置,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坝坝电影的开演,成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共同而温馨的记忆。《地道战》《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等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
成都市民刘先生在谈起当年为了看坝坝电影与伙伴们早早去占位的事情,仍记忆犹新:“当年,为了看场电影,放学后我们姐弟几个通常会赶快扒几口饭,端起板凳就与伙伴们去占位置。看电影是那个时期最有乐趣的事情。”
而在内迁央企长大的胡女士更是因为看坝坝电影,成为厂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从小男孩子气的胡女士只要听说哪天要放电影了,就会提前几天用砖头圈起最中间的位置。为此,她时常与其他抢位子的孩子打架,练就了一身“武艺”,成为厂里叔叔阿姨们的笑谈。
2
从1毛钱到100元的飞跃
到了80年代,一些新片陆续上映,人们又有更多的国产电影可以观看,而票价也仅是几毛钱。
“1982年,《少林寺》上映,最早创造了中国亿元票房神话,1毛钱的票价让电影院场场爆满。在后来的几年里,电影票的价格也不过六七毛钱,那时候看电影是我和父母最大的娱乐方式。《追捕》《少林寺》《佐罗》《霹雳舞》《少年犯》什么的都是那时候看的。”刘先生说。
看电影、吃粮食、坐火车,这是曾经被认为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三大便宜”。
然而,在1992年9月,国家物价局宣布放开电影票价格后,电影票价便开始一路飙升。
1994年底,中影公司引进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最高票价卖到15元;1995年春节,成龙的《红番区》卖到20—30元;随后,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则卖到了30—50元。
到了1996年,另一部好莱坞引进片《阿甘正传》在国内公映时,最高票价竟然卖到了80元,当时很多观众都觉得难以接受。
在1996年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虽然有所提高,但最高票价一直没有超过80元,即便是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和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最高票价也都是80元。
而到了2010年初,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在国内公映,不但一票难求,其3DIMAX版的票价在北京一度卖到150元/张,而这还是影院公开售卖的票价,黄牛票一度炒到了五六百元,上海、深圳等其他大城市则卖得更高。
3
彻底看不起的电影
如今,电影成了“奢侈品”。
不但如此,《阿凡达》还推动了整体票价的上涨,随后上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等其他3D电影,也基本都把价格定在了60—100元这个区间内,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
去年底,两步贺岁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IMAX版分别开出最高120元和150元的票价。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看一次电影,相当奢侈。算一笔账,每张票150元,一个三口之家去看场电影,光是票钱就要450元,还不包括打车、吃饭、买饮料和爆米花的钱。
电影票涨价的直接影响,是看电影的次数少了。当一部大片上映时,看与不看的纠结也随之而来。
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只去影院观看影片0.2次,即平均5年才去一次电影院。
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中老年市民称已经很久没进过影院了。目前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当属年轻人,可面对日益上涨的票价,很多年轻人也表示难以接受。
“如果不是购买电影卡打折或者有优惠券的话,我也不会花上百元的全价去看一场电影。”市民周军说。
28岁的周军在一家外企工作,月薪3500元。家里常常安排他相亲,而一般相亲后,女方都会提出“看电影”的建议。这笔费用着实不小,外国大片一张票80元,国产片也得70元,再买点零食和饮料,看一场电影的开销就得近200元。“再这样下去以后都只有尽量少相亲了。”周军无奈地说。
4
中国电影票世界第一贵
1张电影票多少钱合适,全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参考数据。据称,猪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物价水平,于是就产生了下列有趣的对比。1985年前后,猪肉价格大约是3元/公斤,买1公斤猪肉的钱,最少可以买8张电影票,最多可以买15张。现在的猪肉价格大约是30元/公斤,按目前市场上比较普遍的60元/张的电影票价算,一张电影票可以买回2公斤猪肉呢。
一份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证实了电影票上涨的事实。报告中提到,去年我国平均票价35元,超过了GDP增速。
有人算过,在全国范围内,一场电影平均下来才7个观众。
也有人这样统计过,2010年中国电影有100亿票房,2.5亿人次观影,平均票价为40元。而2009年是63亿票房,2.1亿人次,平均票价是30元。扣除票价上涨因素,按2010年的平均票价30元计算,实际票房应该是75亿,就是说,2010年的100亿票房中,有25亿是涨价涨出来的。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陈国星指出:“2011年全国总票房超过2010年的28%,但观影人数并没有增加,看电影的还是那一拨人,只是有人多看了几场。看不起电影的人仍旧没进影院。”
在发达国家,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可支配月收入的0.5%。在中国内地,一张电影票则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月收入的2.5%左右。
据了解,法国普通票价9欧元,按人民币与欧元汇率计算,相当于人民币80元左右。美国普通票11—12美元,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但美国的电影票里同时包括了饮料及零食。新加坡电影票价周一至周五折合人民币35元,周末票价为50元。
难怪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王全安曾说,与中国的人均收入相联系,中国电影票是世界上最贵的。
5
电影票上涨是地产绑架?
短短20多年时间内,中国电影的票价缘何暴涨了200多倍?全世界最便宜的大众娱乐方式应该是看电影,在中国内地怎么成了高消费?
前段时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中国电影的票价是房地产决定的”,一时间被无数网友拍砖。
其实,赵宁宇的说法不无道理。
据了解,1985年前后,所有影院都是国营的,不用支付房租,成本自然很低。最近10年来,影院房租占票房的比例从10%已经涨到17%-20%,影院的运营成本在逐年提高。
“几乎所有大影院均身处商业地产之中。近些年来随着商业地产升值,地租就涨价,地租涨价,票价就得跟着涨。”业内人士如是说。
另有数据表明,美国平均每9000人就有一块银幕,中国内地却是19万人才有一块银幕。目前我们的电影院和银幕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影院建设加快,但距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成本高,所以影院建设不多,影院的竞争不足,所以降价的动力就不足。同时,影院的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都在大幅提高;影片的投资成本、制作和发行费用也都急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票价没有办法不上涨。
6
一张电影票怎么分账?
一张票到底应该如何分账是电影业界最为敏感的话题,这牵涉到各方的现实利益。
据了解,票房分账主要包含税费、片方(制片、发行)、放映方(院线、影院)。“以100%电影票房计算,其中5%归国家电影基金,由国家财政部管,用于支持国产影片、农村放映等,另外还有3.3%的税收,减掉这8.3%,剩下的91.7%还原成100%就是净票房。之后片方和放映环节分的就是净票房,这是大家容易混淆的地方。以100%的净票房计算,影院能拿到50%,制片方能拿到43%左右。”业内人士说。
影院看上去拿了最多的50%,但其实只能拿自己影院票房收入的50%,“比例看似最大,其实拿得最少。”院线看起来只有5%,但是能拿到院线旗下所有影院票房收入的5%,“看上去少,但绝对数不少。”制片、发行看上去只有40%,比影院拿得少,但拿到了全中国所有放映该部电影的影院的票房,“绝对值很大。”
7
票价降多少合适?
电影票价降不降,降到多少更合适?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胡光伟表示,中国的电影票价目前已到警戒线,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继续上涨,进影院的观众将会进一步减少,也就变相支持了DVD盗版和非法网络下载,这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目前成都的家庭月收入大概是2500元,即便按每张票60元计算,一张票的价钱也相当于其月收入的约1/40。而在美国,目前电影票的价格一般在5-10美元之间,只相当于其家庭月收入(2000美元)的1/400-1/200。
也就是说,从票价占月收入的比例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票价要比美国高5-10倍;因此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来算,中国电影的票价应该在1美元,即人民币7元左右才比较合理。
有消息称,5年内中国的电影银幕数将增加到大约25000块,是目前数量的一倍还多,银幕数量的增加,是不是能够让电影票价有所下降呢?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