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市场监管画出“路线图”抓娃娃机里的“娃娃”是正品吗?专家:以假充真涉嫌消费欺诈
查看本版大图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1版 要闻
·四川“十四五”市场监管画出“路线图”
·抓娃娃机里的“娃娃”是正品吗?专家:以假充真涉嫌消费欺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1 要闻 2021.10.19 星期二

抓娃娃机里的“娃娃”是正品吗?专家:以假充真涉嫌消费欺诈
  “这两年明显感觉抓娃娃越来越火,每家电玩店都会放置不少娃娃机,在商场、电影院也能看到很多自助娃娃机。但抓娃娃机里的那些娃娃都是正品吗?”10月18日,正在一家电玩城抓起一个娃娃玩偶的资深“娃娃控”小彭发出这样的疑问。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 李欣璐 文/图

市场扫描
娃娃机里现假货
  北京市太阳宫附近一家购物中心,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在电玩城一侧看到并排摆放了10多台“抓娃娃机”,里面有上百个不同品牌的玩具。经过仔细检查,“泡泡玛特”商标权利人发现了涉嫌侵权的冒牌玩具6个。
  据商标权利人介绍,这些涉嫌侵权的玩具从外观上看与正品有较明显差别,商标字体与正品不同,而且玩具的材质、做工与正品相比较为粗糙,正品玩具售价在100元以上,而这种涉嫌侵权的玩具价格低廉。针对执法人员检查的结果,购物中心负责人表示之前并不知情,会全力配合调查。
  在北京奥运村地区一家购物中心的多台“抓娃娃机”内,执法人员又发现了涉嫌侵权“泡泡玛特”注册商标的玩具29个,并随即对涉嫌侵权的玩具做了暂扣处理。

记者调查
一些玩偶没有“出生证”
  10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成都市成华区某电玩城,几十台抓娃娃机前站满了全神贯注的玩家,从不少人手推车里的娃娃玩偶可以看出,他们收获颇丰。
  那这些“娃娃”都是正品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些娃娃有没有‘出生证’。”业内人士邢先生告诉记者,正版“娃娃”身上一定会有标签。记者调查发现,店内几十台娃娃机中大约有三成的“娃娃”没有标签。
  针对娃娃机内的玩偶是否为正品,记者询问了该电玩城工作人员。“产品你可以放心,我们都有专门的供应商。”工作人员回答道。
  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对一些享受抓取过程的玩家来说,他们并不在意所抓到的“娃娃”是否为正版,单次抓取价格、抓取难易度才是考虑的因素。“没考虑过正品这个问题,就觉得好玩,孩子喜欢。”正带着女儿抓“娃娃”的郑先生说。
  10月17日上午,记者对电商平台一家批发“娃娃”的店铺进行调查时,店家表示,他家的货均“无标”,适合放在娃娃机中,不少娃娃机店都从他家大量拿货,放进机器后,这些每个仅价值几元钱的“娃娃”,摇身一变就能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那么,一台娃娃机究竟能赚多少钱?一位娃娃机柜台经营者表示,他在某知名超市内经营了6台娃娃机,面积不大,每月租金在2000元左右。平时只要在每个机器里放好30个左右的毛绒玩具,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等到下午或晚上来收钱就可以了。”
  10月17日下午,记者通过网络联系到一位出售抓娃娃机的卖家,据该卖家介绍,抓娃娃机的价格在900余元到3000余元不等。与卖家交流时,卖家告诉记者,只要人流量给力,抓娃娃机的回本速度很快,而且基本上算是“躺着赚钱”。
  抓娃娃机的“娃娃”怎么来?“我们可以一并给你发货,你也可以自己去购买,好一点的毛绒玩具,成本是在6元到10元之间,便宜点的两三块1个。”这位卖家告诉记者,想要吸引玩家,最好是购进质量外形较好的毛绒玩具,这样才能吸引人。但是由于成本偏高,所以要适时的将抓起的概率调低。“一般是1块钱抓1次,把娃娃、租金、机器、用电等成本算进去,我们会把抓中的概率相应地做调整,价值6元的毛绒玩具,至少选择抓20次才抓中一次。”

专家说法
涉嫌消费欺诈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商家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消费者也应有维权意识,娃娃机单次消费虽低,但获取产品的总价值并不低,且劣质娃娃、高仿化妆品等对人身健康有极大危害。”针对当前很多电玩城特别是自助娃娃机大多开设在大型商场内的现状,刘俊海认为,商场也应尽到审核职责,除了要及时审核娃娃机商家的合法经营资质,对娃娃机内的产品,尤其是打着正品旗号的产品真伪也应进行查验,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商场也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