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庆中学的“转型、升级战略”说“新城圈教育”难题(二)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版面概览
 第32版 教师节特刊
·从双庆中学的“转型、升级战略”说“新城圈教育”难题(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32 教师节特刊 2012.9.10 星期一

从双庆中学的“转型、升级战略”说“新城圈教育”难题(二)
双庆中学在认真研究社区特点、家长特点、生源特点的基础上,以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摆脱办学困境;以特色教育作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激励和鼓舞了学生、家长与社会;以课堂改革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阵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被动学习的处境,实现教学业绩大提质。
    一、以德育破解“新城圈教育”难题,以文明校风收获“近香效应”。
    双庆中学和其他城乡结合部学校一样,在德育工作中经历了从“治安德育”开始的艰难治校之路,到“规范德育”,到“活动德育”,到“延伸德育”,到“德育立校”的艰辛过程。学校曾在“治安德育”的泥潭里挣扎过,也曾在“文明孤岛上”尴尬过。至今,双庆教育人还可以回忆起当初的艰难。那时,学校德育不是靠常规教育手段来实现,而是靠与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文化局的紧密合作,并将常规养成教育强制化,那时德育处就是“校园110”,所有男教师都是社区“编外治保联防队员”,“治乱防危”成了德育的首要任务,成了学校相当核心的工作,最终学校艰难地迈过了第一关,——立足。
    继而,才实现了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规范德育”。从此,学校也就变得像学校了,学校教育也就开始进入正常化轨道。凭着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教育也开始有“质量”可谈,并不断有了一些进步。符合教育规律及相关教育法规的德育规章制度相继建立完善,各种学生社团逐渐成立,学生们有了成为“学子”的自豪感受。
    学校开始有了较为明确且不断升华的办学理想。其中探索特色德育成了重中之重,“活动德育”改变了校园,也改变着学生:“新生路线图教育”、“沙河小卫士在行动”、“雷锋精神在双庆”、“文明使者进社区”、“奥运深呼吸”、“校园红歌会”、“学校艺术节”、“学校科技节”、“理财实践活动”、“班级篮球、排球联赛”、“班级乒乓球联赛”、“英语节”……,丰富多彩,活动吸引了学生,陶冶了学生,也改变了学生。活动也改变了家长,同时还改变了学校的形象。
    “延伸德育”就是德育向家庭延伸,向社区延伸。通过改变学生又改变其家长,通过改变家长又赢得了教育配合,通过改变家长群又影响了更广泛的社区居民,不断建立教育威信,达成教育共识。
    许多“新城圈”学校都不懈努力于教育的转型升级,但又很难实现转型,学校被长时间定格在薄弱教育和粗放型教育的尴尬境地。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新城圈”不断扩展,“新城圈学校”家族会越来越庞大。这将是一个新时期城市教育绕不开的难题与板块。双庆中学不愿用“城乡结合部”来定位自己,定义自己,而用“新城圈教育”来称谓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创新定位就是想找准转型的目标,创新定义就是想走出泥潭,焕发出光彩。
    在“新城圈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双庆中学做出了许多努力,得出了许多探索后的结论:“用学校文明带动社区文明,用教育文明提升家庭文明,”“培养都市文明人,”实现“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变,薄弱教育向优质教育转变,粗放型教育向精致化教育转变。”“用文明养成教育实现学生转型,用教育援助实现家长转型。”“用‘精引多练’实验项目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用科创教育、分层实验教育、艺体特长教育,实现向‘合格+特长’、‘优秀+特长’的育人模式转型。”
    这是学校对“新城圈教育”的理论认识基础,这些认识基于学校区位和生源特点。“新城圈教育”转型非常困难,而双庆中学已经基本实现了“转型”,探索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径。近年来,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科技教育、艺体教育、德育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教育在这里已经上升成了一种文化境界,学校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双庆中学很少包装宣传自己,附近家长都以孩子能分配到双庆中学为最大幸运,这就是双庆中学人自诩的“近香效应”。之所以能够“近香”,主要是因为学校优良的校风。双庆中学的教师非常团结,工作非常勤奋,感动了几乎所有的家长,具体的阶段性的德育目标,非常落实的德育常规,独具魅力的德育活动,逗硬而大胆的管理,经常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动,都深入人心。
    在双庆校园周边看不到学生进电子游戏室和网吧,看不到学生随意横穿公路,抽烟,打架,骑自行车搭人,随意购买不洁零食;学生学风浓厚,师生和谐,母校情结深厚。直至中考前初三学生都同样参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照样参加大课间活动,照样搞好清洁卫生,照样坚持到最后一天的班级评价、个人评价。参加中考,人人穿着洁净统一的校服,没有化妆和着奇装异服的,只有拿着资料继续探讨的,每堂考试前都向班主任报到,考完即退。双庆的学生,对知识对书本有着相当的敬意,离校时不在教室内乱写乱画,不烧书本,不丢弃学习资料,不破坏公物,对学校对老师依依不舍。
    社会口碑已经成了学校难得而宝贵的免费宣传。2010年四川省督导检查团到双庆中学检查,留下了这样的结论:“初中教育就要像双庆中学这样办!家长满意,学生幸福,教师自豪,社会肯定。”
    二、以特色教育作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双庆中学的特色教育同样成就了学校的发展,为“新城圈教育”的战略转型升级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并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目前,双庆教育的特色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和艺体教育。
    开展科技教育11年以来,全校共有近3000多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已连续七年被评为了四川省“十佳”机器人教育学校。2009年8月,中国第九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成都市双庆中学以四川省第一名的身份参加,并过关斩将获得了初中组冠军。双庆中学这支不断更替的机器人竞赛队伍,六度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学生机器人大赛,四次获得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
    2007年夏天由国家教育部、全国科协、团中央、文化部、全国妇联等五部委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暑期科技教育活动“节水在我身边”,双庆中学初09级3班获得一等奖,(全国仅3个),初08级5班获得二等奖,(全国仅14个),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大利海洋与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协的联合表彰和奖励。
    在地理科技、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车模项目、航海模型项目、空模项目、电子制作项目也是遥遥领先,科幻画、小论文、小发明也全面开花。
    学校已经有了一支有经验、有水平的专兼职教练员队伍,目前已经达到10人,他们当中,有国家级教练员、国家级优秀裁判员,有四川省十佳教练员、优秀裁判员。科技教育课程已经全面进入了双庆中学的课程表,科技教育在双庆中学已不再是点缀,而是优势学科了。
    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双庆中学探索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的有效路径。
    目前,双庆中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经验,全体教职工对科技教育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科技教育的参与人员比较广泛,基本队伍相当稳定,在初一、初二开设了科技课,将每周二下午确立为第二课堂,成立了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将科技意识植根于每一个双庆中学学生的大脑,将科技活动填入到学校的所有教育空间,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举办的科技活动,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科技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把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庆中学的科技教育是目前对“素质教育”认识尚不够清晰具体时的坚定认识和勇敢践行,是大胆放弃应试教育极致化大比拼的果敢。
    实践证明,科技教育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减轻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压力,保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质量意识,首先从时间层面上起到了“减负”的效果。科技教育成了学生成功体验的实验场,这里得到的快乐体验,能够很好地作用于文化课的学习。
    科技教育使双庆中学找到了自信,也提升了双庆中学,年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六年获得成华区表彰奖励。科技教育是双庆人勇敢闯入的实验场,是双庆教育人的信心策源地,也将是双庆教育人永远的真正丰碑事业。“以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以科技教育影响学生的文化人生,以科技教育开启学生的创新人生。”是双庆科技教育的理念。
    双庆中学在坚持科技教育特色的同时,没有忽视其他特色。特色教育,素质教育,优质教育,和谐教育,个性发展,差异发展,将是学校永远的命题和努力方向。
    学校的合唱团、竖笛队是全区长期的一等奖得主,艺术体操是区内强队,田径队自组建以来十一次参加成华区中学生运动会,七次夺得第一名,三次夺得第二名,曾经三度代表成华区参加成都市中学生运动会,有的项目刷新了市纪录并保持至今,为全区争了光。双庆中学早就成了成华区艺体教育强校。2008年秋季学校成立了女子篮球队,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成都强队。如今,学校又成立女子排球队,也已在全市亮相。已经成为了拥有田径、篮球、排球和模型体育四个项目的成都市体育传统学校。
    初三体考,双庆中学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区、全市前列。
    双庆教育人深知运动队代表不了一个学校的整体体育教育水平,学校体育是群众性体育,普及性体育,讲究的是全员性,所以,双庆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做到每天让学生锻炼一小时,坚持开展课间班级篮球赛、乒乓球赛、排球赛,并且创造性的实施艺体科技项目结业制,落实普及教育。
    艺体教育与科技教育一道扮靓了双庆教育。
    三、以课堂改革实现“新城圈教育”战略升级转型
    自2011级部分班级开始的“精引多练”课堂改革实验项目已经初见成效。课堂改革的实验的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属于学生;让学生兵教兵,兵带兵,兵促兵;让学生充分思考,开展合作学习,互帮互学,整体提高。让学习成为快乐活动:通过不同学科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和参与的快乐。让班级成为常态化的比拼练武场: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在小组间开展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时时比,坚持比,比出风格和水平,赛出乐趣和信心。并将师生活动时间指导性的规范为“15+30”。这是基于学校班级教学长期形成的课堂风格的适当改变,也是基于教学进度掌控,基于学生活动质量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和不断实践,得出的适合本校实际并为师生所接受的结构划分。
    “精引”是教师通过探究、建构、交往、对话、讲授等学习活动,或引出问题,或适时点拨,获悉心释疑,或正确示范,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精引”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改变习惯,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权威的解答者和学习的顾问,课堂节奏的把握者、质量的监控者。“多练”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教师在选择练的内容时要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从典型精彩的题例中掌握技巧、方法,开拓学科思维,提高课堂效益,以克服对学习内容的抽象畏惧,解决“听懂了,但是不会做”的“假性习得”的苍白地带。
    课堂改革实验项目“精引多练”展开三年来,实现了课堂开放,收到了多方面的积极效果。“精引多练”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双庆课堂观念的改变,更加优化了学风,使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改革实践从2011级只在实验班开始尝试,到2013级在全年级整体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不断得到改变,课堂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保护。学校的教学成绩一直处于高位发展,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学校自开办以来,80%以上教师为大学毕业分配到校的新教师,通过学校自主培养,如今已经成长为了学校的真正骨干力量,双庆中学也就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如今的双庆中学教师队伍学科带头教师、骨干教师人数众多,教师获得的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荣誉数以百计。双庆教师成长在自培,成长在课堂,成长在科研,成长在机制,成长在激励。
    一所“新城圈”学校,着力营造着独具魅力的教育文明,赢得“近香”浓郁,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无疑是对现代初中优质教育做出了一大贡献,值得关注。
    如今,“新城圈”已经成为每一座城市的发展板块,新兴板块。“新城圈教育”已然成为了城市教育的当然组成部分。以“文化”的身份和名义存在的学校,应该成为“新城圈”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中,教育肯定会建大功,它们将证明,教育之功无可替代,而教育本身如何战胜自身的发展难题也就尤为迫切。“新城圈教育”如何实现升级转型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努力。否则,在今天城市教育“择校热”高烧不退的今天,新城圈学校却在过着少有问津的严冬,“优质教育满覆盖”和“教育均衡化”的理想目标,将长久得不到实现。
    盼望有更多的教育同仁来一起关注“新城圈教育”,来一起改变“新城圈教育”! 天府早报记者 孙林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