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31版 教师节特刊
·从双庆中学的“转型、升级战略”说“新城圈教育”难题(一)
·大观小学打造“知书达礼”特色精致小学
·构建“大观至爱尊重包容”的教师队伍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主编信箱
广告价格
本期首页
-
退出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报纸订阅
在线投稿
在线调查
第01版 : 要闻
第02版 : 要闻
第028版 : 教师节特刊
第03版 : 要闻
第04版 : 要闻
第05版 : 要闻
第06版 : 要闻
第07版 : 成都
第08版 : 专题
第09版 : 成都
第10版 : 成都
第11版 : 成都
第12版 : 第E日
第14版 : 国际
第15版 : 体育
第16版 : 文娱
第17版 : 赢周刊
第18版 : 赢周刊
第19版 : 赢周刊
第20版 : 赢周刊
第21版 : 赢周刊
第22版 : 教师节特刊
第23版 : 教师节特刊
第24版 : 教师节特刊
第25版 : 教师节特刊
第26版 : 教师节特刊
第27版 : 教师节特刊
第30版 : 教师节特刊
第31版 : 教师节特刊
第32版 : 教师节特刊
·
从双庆中学的“转型、升级战略”
·
大观小学打造“知书达礼”特色精
·
构建“大观至爱尊重包容”的教师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31
教师节特刊
2012.9.10 星期一
从双庆中学的“转型、升级战略”说“新城圈教育”难题(一)
何谓“新城圈”?城市的边缘,习惯所称的城乡结合部。何谓“新城圈教育”?广义上,指城乡结合部的各类学校教育;狭义上,专指城乡结合部的非特殊打造闪亮登场的“新贵”,真个确确实实的草根的基础教育。即特指“土著”的曾经有过“涉农经历”的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
“新城圈教育”有何特点?它是城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却有着农村教育的“DNA”;它曾是血统的农村教育,却又随着服务对象身份的转变和区位外形的转变而转变了站队,长期因为种种制约因素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
“新城圈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受到如同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民族地区教育那些板块同等的重视。“新城圈教育”难。难在文化理想与社区现实之间的碰撞,难在教育与社会环境的难相容,更难在城市市民对“新城圈教育”的不选择,不期待。一些“新城圈学校”在市民的认识中被边缘化,在城市教育中被边缘化,很难踏入良性发展的快速轨道,它们越被边缘化就越会造成发展滞后。如何提升新城圈教育,如何使之在追求教育均衡的今天不致继续落伍,这不是一个小命题。
双庆中学转型升级
成都市双庆中学,就是一所典型的“新城圈”学校。它位于成都市东郊三环路内侧,原属于成都市蔬菜基地的“联合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成都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所在地由农村变成了城区,居民由农民变成了市民,“联合村”更名为“长天路社区”。1997年,新成立不久的成华区决定在长天路社区兴办学校,于是双庆中学诞生,这所单设初中实际上是长天路社区(联合村)的配套学校。学校的兴建属于典型的草创,缺少师资,缺少设施设备,校园仅有21亩,还不被辖区居民接纳和选择。
可如今年轻的双庆中学已拥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23人,在编教师94人。14年来不断进步锐意进取,取得了许多成绩,并已经跻身“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行列,成为了办学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初级中学,2008年被推列为首批“成都市全面提升初中办学水平行动计划”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年获得上级表彰奖励,学校已经形成了务实的管理机制,勤奋朴素的教风,沉毅精进的学风,稳定上乘的教学质量,个性鲜明的特色教育,拥有社会广泛认可的口碑评价,和上级主管部门值得信任与放心的办学态度。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坚持常规立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尊重教育规律,使一所发展中学校一直处于良性发展之中,进而“脱胎换骨”,转型升级。
——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新城圈学校”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个例,它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和分享。
以德育破解“新城圈教育”难题
双庆中学服务区域的居民都是“新城圈”居民,他们的居住和文化环境、成分构成和社会关系相当固定,成了一个有沿革传统的小社会,实际上是“城中村”。双庆中学办学之初,所从事的实际上是转型期的农村教育。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大量的外来务工民工进入城乡结合部,他们的子女也随着进城,并按政策就近读书。双庆中学的生源便由原来的单一郊区农民子女,变成本地郊区农民子女和外来务工民工子女二元构成。据统计,现在在校学生46%为外来人员子女,45%为原本地村民子女,只有9%为传统市民和本系统教师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