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皮菜烧猪蹄 李劼人独创的“镇馆之宝”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20版 成都·幕后
·厚皮菜烧猪蹄 李劼人独创的“镇馆之宝”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20 成都·幕后 2012.6.7 星期四

教授开餐馆 学生当堂倌
厚皮菜烧猪蹄 李劼人独创的“镇馆之宝”
舌尖上的四川系列报道
 川师大狮子山校区北门外,沿劼人路南行,穿过一条小巷,即是现代文学大师李劼人故居。“菱窠”是它的名,只因屋前有一汪堰塘状如菱角,院内白墙青瓦间清风徐徐,古树亭亭、小桥流水更添一份雅趣。
    故居入门处的“小雅”菜馆,生意清淡,并无多少客人。然而82年前,李劼人在指挥街开设的“小雅”餐馆可是人声鼎沸——青石板、吊脚楼,名字虽雅却暗含 “不登大雅之堂”之意;大学教授掌勺,师大学生当堂倌,厨子虽雅做的却是寻常小菜。
    “小雅”火了,川内文化人也仿佛因川菜,自自然然接起了地气儿。
天府早报记者陈明玥摄影方炜
餐馆雅致
大学教授开餐馆轰动蓉城
    1930年秋,留过洋的李劼人辞去成都大学(现四川大学)教授一职,在指挥街开设“小雅”餐馆。这立刻成为在锦官城轰动一时的新闻,成都几家报纸登载出《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的文章。李劼人的学生钟朗华曾回忆,老师借了300元开办“小雅”,一是表达对军阀的反抗,二是解决辞职后的生活费用。
    彼时,李劼人与夫人杨叔捃女士一同掌勺,跑堂的则是其学生钟朗华。“当时成都大学教授以及文化界人士每月30日约定在‘小雅’聚会,按照成都的吃法以到会人数‘打平伙’。李劼人来主厨,朋友们都尊称他‘大师傅’。”
    15岁时父亲病故、母亲腿有残疾,李劼人从小便对做菜游刃有余。“李先生做菜决不用茴香、八角,说用了太俗气,那是一种草药味,显不出家常烧的功夫来。”其夫人杨叔捃曾告诉成都老记者兼美食家车辐,李劼人炒菜不用明油(菜炒好起锅时再加上一瓢油),更不用味之素(味精),总之要去掉饭馆味。
菜谱家常
他将厚皮菜做成流行菜
    青石板、吊脚楼,“小雅”开业当年,指挥街客似云来,只得四张八仙桌大小的店内,总是高朋满座。“开始看稀奇的人多,名人食客也不少,但真正吸引大众来的,还是因为味道好又吃得起。”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馆副馆长郭志强说,当时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名流都慕名而来,小餐馆常常顾客盈门,店外停满了小汽车和黄包车,气势绝不亚于今天的高档餐厅。
    但“小雅”的菜谱却家常至极,如青笋烧鸡、干烧牛肉、粉蒸苕菜、宫保鸡丁、肝炒绿豆芽、番茄丝耳面、夹江腐乳汁蒸蛋……最受欢迎的,还属厚皮菜烧猪蹄跟太和豆豉葱烧鱼。
    郭志强说,当时川西坝子这种厚皮菜主要用来喂猪,基本没有馆子把厚皮菜做成菜肴卖,但祖籍湖北的李劼人按照老家的做法,将厚皮菜与猪蹄一起精心烹制,做成了一道价廉味美的流行菜品。
笔墨飘香
他为美食写下30余万字
    对美食的热爱,也在李劼人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痕迹。“李劼人写过30余万字美食,占到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郭志强说,包括《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在内的文章,阐述了川菜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及其特征,各派菜系风格的比较等等。
    斯人虽已逝,翻开他的作品,在随处可见的美食描述中,仍溢满了川菜浓香。“那天供了饭,我们吃酒之际,爹爹吃了两箸鱼,连连称赞鱼做得好,又嫩又有味,他举着酒杯道:‘到底乡下活水鱼不同些,单是味道,就好多了!’……二姐嘴快,先着我就喊道:‘爹爹,这鱼是邓幺姐做的。’”《死水微澜》中,无意就能碰见美食,麻婆豆腐也在他的作品中娓娓道来。“到了李劼人,才算把中西两种不同性质的食道做了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四川人之吃及川菜方面的一些做法与看法。”车辐在《川菜杂谈》中盛赞李劼人,对于川菜美食既有实际经验,又能行之于文,甚至提高为理论。
四川的“好吃嘴”文人不少
苏东坡喜食猪肉张大千爱下厨
    事实上,在四川,像李劼人一样热爱美食的文人还有很多。
    宋代文豪苏东坡喜食猪肉,还为此特意作了一首《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净洗铛(一种锅),少着水,柴头罨(覆盖),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其不仅语言风趣,首创的“东坡肘子”更是流传千古。
    画家张大千也是位美食家。他不但会品尝,而且自己会做菜。他推出的川式鸡鸭取名为“大千鸡”和“大千鸭”。成都最有名的川菜馆菜禾园的老板,就曾经在张大千家里做过厨师。
    诗人石光华,亦是如此。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让他由“诗”入“食”成为成都美食界权威人士。2008年,石光华在宽窄巷子开起私房菜馆“上席”,用他的话说这是“在伙食中拈伙食”。最低标准380元一人,必须提前订座,尽管如此依旧客似云来。
大文豪笔下的四川美食>>>
    “用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汁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灯片,半透明的胶质体也很像;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的,极为有趣。这是成都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正经名叫 ‘盆盆肉’,浑名叫‘两头望’,后世称为牛肉肺片便是。”
——《大波》
宫保鸡丁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原籍贵州,在四川时,喜欢吃他家乡人做的一种油煠(即炸)煳辣子炒鸡丁,四川人接受了这个食单。因为丁宝祯官封太子少保,一般称为宫保,故曰宫保鸡丁。”
——《大波》
档案>>>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一生留有五六百万字的著作和译作。曾任《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代表作有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