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换代 创新求变贯穿始终主旋律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77版 特刊
·升级换代 创新求变贯穿始终主旋律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77 特刊 2011.12.22 星期四

升级换代 创新求变贯穿始终主旋律
初冬午后的桂溪,车流如织。如今21平方公里的辽阔区域,囊括新南天地、新会展中心、天府软件园……数不尽的现代化城市典型元素。穿梭其间很难想象,仅仅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桂溪街道党工委书记樊晓峰,对辖区发展的每一步熟记于心:在这段从乡村与现代城市接轨、再到成为领跑城市现代化的进行曲中,创新求变是贯穿始终的旋律。适应区域转型,政府工作思路在逐年“升级换代”。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加速聚集的同时,桂溪街道也将重心移向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在民生保障、文化体系等领域逐一开启成都市立足人本的新实践。
重心之变
立足人本民生之音逐步增强
    梳理近年发展脉络,桂溪街道可谓是成都市城乡统筹城市化进程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区域。6年前的广阔农田,摇身一变成为气场十足的现代化热土。仅从经济指标来看,2005年,桂溪街道全口径财政收入1.6亿元;而今年,数字将超14亿元。
    桂溪街道党工委书记樊晓峰与这片区域渊源深厚,偶尔也会乐道“三进桂溪”的故事:27岁在老桂溪乡(包括磨子桥、玉林等片区)担任副书记;1996年区划调整时,他又负责筹备成立高新区桂溪乡,担任政府筹备组组长;2005年再回桂溪街道办,任职至今。这些经历使他深透了解桂溪街道的过去与如今。
    最初,财政收入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民生建设,因此当时街道办的工作依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转变,由2007年开始。一方面,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加速聚集;另一方面,辖区村民陆续转为新城市居民,街道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之上。
    立足人本,桂溪街道开始引入中介机构,让老百姓对社区进行满意度测评。2008年,在成都高新区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背景下,桂溪街道民生之音随之增强:建立成都首个老年大学;对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办证大厅进一步实行一岗多则,一个窗口可以办理多项业务;政府花1700余万购买7000余平米的商铺,解决老百姓就业创业,造就50多个老板……
思路之变
接轨现代化改变“乡干部”意识
    2005年,桂溪尚以乡为单位进行考核。樊晓峰回忆当时的情景:办事处队伍还延续着乡村干部的思路,团队相对散涣。“最初开会时,干部们甚至随意接听电话,随意离席。”不久后的半年工作会,干部们一进场,无不为眼前的场面惊讶:会议室被精心布置,桌面铺上台布,纸、笔、茶杯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开会是件严肃、讲求秩序性的事情。”樊晓峰说,那一次,没有任何人提前离席。
    桂溪街道逐日向现代化靠拢,办事处也意识到,要把机关干部打造成思想素质过硬的队伍。2006年,针对干部队伍提出“加减乘除”:即“加倍努力,只争朝夕”“减少形式,真抓实干”“乘势而上,寻求突破”“除旧立新,勇于开拓”。效果立竿见影——桂溪街道自1996年区划调整成立后,从未在成都高新区街道排名中获得好成绩,而2006年,一跃成为成都高新区目标考核综合排名的第一名。“每一年,街道办都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干部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思想。既是提升士气,更能让干部们清楚该干什么,从而在各自岗位中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干部的会议,也逐年引进PPT等现代手段,进一步改变往日的“乡干部”的意识,实现现代化转型。“以前的村干部,甚至不敢说普通话。而现在,一张口也说得顺溜。”2008年开始,街道办明确提出工作围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立意更加大气。
身份之变
鼓励加引导帮助农转居人员融入城市
“23平方公里的辖区,不仅物理空间跨度大,人员构成、文化差异的分化也十分明显。这里聚集着高档住宅、楼宇和产业精英,同时也有大量失地农民。”樊晓峰介绍,街道工作的主要难点,还在于这部分农转居人群。从散居到聚居,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尚处于“转型期”,“脱离农民身份,更需要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融入城市。”
    刚住进社区,农转居人员总不能脱离往日的生活习惯:阳台上堆放农具,影响环境美观,也对安全造成隐患;没有物管概念,垃圾乱扔乱放;一到夏天,居民总有赤裸上半身的不文明行为……
    2008年开始,桂溪街道率先试水,在全成都首推“文明和谐家庭”评比活动,以一项项细化的评比指标,鼓励引导农转居人员规范行为。取得良好反应后,第二年,桂溪又启动“文明和谐院落”创建评选。这两项活动制定了严格缜密的评选规范,并与创文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参与评选的农迁院落居民达7300余户数,参与度达99%,几乎实现全面覆盖。
    为丰富农转居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2008年,桂溪街道也成立了全成都市首个社区老年大学。今年上半年,桂溪街道鼓励社区老人积极参加老年大学,为292名入学农转居老人每人每学期提供30元的学费补贴,并对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给予20元的交通补助费。同时,桂溪街道文体协会已经初具规模,并具备了一定的“造血功能”。
天府早报记者房欣
街道一览>>>
    1996年4月23日,武侯区桂溪乡的三瓦窑场镇、和平、永安、石墙、红光4村,双流县中和镇的双土、五岔子、建设3村,双流县华阳镇的勤俭、民乐、铜牌、大源4村划归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新的桂溪乡,保留三瓦窑街道建置。至此,高新区桂溪街道辖区范围基本定型。
    1996年5月10日,“中共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桂溪乡委员会、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溪乡人民政府、中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瓦窑街道工作委员会、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瓦窑街道办事处”得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冠名。
    现在的桂溪街道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的东南部,北起火车南站。南与双流县接壤,东依成都市锦江区,西接石羊街道和双流白家镇。面积23.06平方米,人口约6.68万。具有中国西部 “鸟巢”之称的成都天府国际金融中心,中西部最大、设施最完备的被为中国“西部第一馆”的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以及成都市最大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天府软件园、成都高新孵化园,都坐落在桂溪街道的管辖范围内。随之而来的世界500强企业瑞典宜家家居、法国欧尚超市、法国迪卡侬运动超市,也纷纷落户桂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