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7版 财经
·虚增收入50亿?长虹称不属实
·航空电子商务的领跑者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主编信箱
广告价格
本期首页
-
退出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报纸订阅
在线投稿
在线调查
第01版 : 要闻
第02版 : 要闻
第03版 : 热读
第04版 : 成都
第05版 : 成都
第06版 : 成都
第07版 : 成都
第08版 : 民生
第11版 : 国际
第12版 : 国际
第13版 : 体育
第14版 : 体育
第15版 : 文娱
第16版 : 文娱
第17版 : 财经
第18版 : 财经·热点
第19版 : 财经
第20版 : 汽车
第21版 : 汽车
第22版 : 财经·证券
第23版 : 健康
第24版 : 广告
第25版 : 数字周刊
第26版 : 数字周刊
第27版 : 数字·家居
第28版 : 数字·居家
第29版 : 房产
第30版 : 房产
第32版 : 专题
·
虚增收入50亿?长虹称不属实
·
航空电子商务的领跑者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7
财经
2010.2.26 星期五
虚增收入50亿?长虹称不属实
有媒体报道长虹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一事,长虹新闻发言人称公司财务报告内容真实、不存在任何虚增
昨日盘面
昨日沪深两市股指双双高开,全天股指运行呈现高开震荡回升格局,沪指重心上移至3050点一线,成交量进一步放大。板块方面,西藏、海南区域板块再度活跃,环保、石油、房地产、券商银行期货等金融股以及家电等品种较为活跃,钢铁、医疗器械、供水供气等板块弱于大市。两市22只个股涨停,无股跌停。
昨日,有媒体刊登了题为《长虹十年财务问题遭举报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的报道,长虹公司新闻发言人刘海中称,公司的财务报告不存在任何虚增。而报道中“知情人范德均”系原长虹公司员工,因涉嫌职务侵占被判刑,公司依法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对方曾多次扬言将报复公司。
受此影响,四川长虹昨日股价大幅低开,在沪深股市绝大多数个股飘红上涨时,长虹股价一度大跌5%。
报道>>>
四川长虹遭老员工举报
报道称,老牌家电龙头四川长虹遭多位知情人士举报其长达10年的财务问题,称四川长虹虚增销售收入约50亿元。
报道引述原四川长虹销售服务处湖南管委会主任范德均的话说:“1999年元月初,四川长虹计划通过当时近30个管委会中的几个大代理商,以虚假提货和虚假财务记账的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记者昨日多次拨打范德均的手机号码,但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回应>>>
遭遇犯错员工恶意报复
“这是不实报道。”四川长虹公司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对报道内容予以否认,随后向本报发来了邮件进行澄清。
刘海中表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四川长虹历年财报中销售收入的确定均符合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财务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公司历年收取的商业票据均进行了正常的收款结算,不存在任何虚增。”
刘海中称,报道中“知情人范德均”在1998年-1999年曾担任长虹公司销售处湖南管委会主任,但期间因涉嫌职务侵占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而长虹公司依法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范德均从2007年底出狱至今一直反复纠缠公司,认为当初公司有意为难他,并要求退还赔偿款77万余元。
由于一再拒绝范德均的要求,范德均多次扬言将利用一切工具和手段报复公司。在要挟不成的情况下,范德均开始四处散布不实言论,恶意中伤、诋毁四川长虹公司的声誉。
影响>>>
长虹股价短线有望企稳
受此影响,近期股价走势强劲并不断创反弹新高的四川长虹昨日低开逾2%。一度大跌5%,但下午在抄底资金介入后,长虹股价开始反弹,收盘时仅下挫1.46%,收报于7.41元。“近期家电股走势相对强劲,随着四川长虹方面对传闻的澄清,投资者的疑虑消除后,长虹股价短线有望企稳。”信达证券分析师梁浩表示。
新闻背景>>>
范德均构成职务侵占罪
四川长虹发给本报的电子邮件显示,根据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2000)涪刑初字第21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范德均挪用公款炒卖承兑汇票,并将利差据为己有;假借商业单位名义销售公司货物窃取返利,金额达77万余元,构成职务侵占罪。由于不服一审判决,范德均提出上诉,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早报记者胡镪文孟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朝闻网www.17morning.com)
四川长虹澄清声明
报道中提及公司1998年度通过虚假商业承兑汇票虚增销售收入以及重复确认销售收入不实。本公司1998年度确认的销售收入均签订了销售合同、约定结算方式、开具提货单证,货物所有权已发生转移并取得收款凭证,销售收入确认及相关财务处理完整、真实、合法。
报道中提及公司1998年度应收商业承兑汇票71份均为四川长虹作假的结果的描述不实。公司根据客户的商业信用等级采用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商业承兑等不同结算方式,此系根据销售市场变化作出的一贯性政策安排,公司历年收取的商业票据均进行了正常的收款结算。
报道中提及的费用处理、存货计提等事项均为不实描述,公司在历年均对当期各项成本、费用进行了完整列支,对各项减值准备均按公司披露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了减值测试和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