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辞世研制两弹一星 享誉航天之父、导弹之王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4版 专题
·钱学森辞世
·研制两弹一星 享誉航天之父、导弹之王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4 专题 2009.11.1 星期日

研制两弹一星 享誉航天之父、导弹之王
1955年11月25日,回国不到两个月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参观军事工程学院时,院长陈赓问了一句:“中国人搞火箭、导弹行不行?”钱学森的回答简单干脆: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多年之后,钱学森说:“这一句话决定我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他本人也因“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被称作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王”。
    2008年4月,美国的权威航空杂志《航空周刊和航天技术》给了钱学森一项殊荣:当年的年度人物奖,理由在于中国航天业取得的成就都归因于钱学森。
两弹惊世自定计划自编教材研发导弹
    1956年3月,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为充实力量,国务院给第五研究院分配了156名大学生,但没有一个懂得导弹知识。
    钱学森自定计划、自编教材,举办导弹技术训练班,给他们上空气动力学、弹体结构、导弹概论等课程。
揭开中国飞向太空序幕
    今天,人们知晓的酒泉发射中心,就是钱学森率领工作人员风餐露宿勘探后定下的。
    1960年,在我国仿制苏联P-2导弹的最后时刻,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
    那年10月的一天,受周恩来总理委托,陈毅、聂荣臻、陈赓等宴请部分科学家。席间,聂荣臻问钱学森:“你觉得我们的事业能顺利继续下去吗?”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同年11月,钱学森成功组织了“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东风一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导弹,它的成功发射揭开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序幕。
原子弹导弹相结合的试验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美英苏等国则嘲笑中国“有弹无枪”,即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
    为此,钱学森参与了如何将原子弹和导弹相结合的试验。
    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西北发射场成功领导了我国导弹核武器首次发射试验。
    这一次成功发射向世界宣告: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核武器。全世界震惊。
一星冲霄他让中国加入空间俱乐部
    给世界带去的震惊还在继续。
    就在两弹结合研究处于最后攻关阶段时,1966年,人造卫星工程上马了。
    1965年,国家批准了聂荣臻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研制建造人造卫星。
    钱学森像当初培养导弹和火箭人才一样,再次办起了“扫盲班”,带领他们探索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令外国同行吃惊。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重达173公斤,超过先前美、苏、日、法4颗卫星的总和。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后,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当之无愧地加入了空间俱乐部。”
    (更多内容,请点击朝闻网www.17morning.com)
追忆当年
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34年7月,钱学森通过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奖学金考试,成为众多“庚子生”中的一名,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学习。(著名的“庚子生”还有竺可桢、胡适、茅以升、费孝通等)
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成绩优秀在教授中间无人不知。有些教授常拿他的成绩教育学生。曾经有教授故意给学生出了许多难题,使得大部分人不及格。
    有学生去找老师评理,到了老师办公室,没进门他们就回来了。因为他们看到老师把钱学森的试卷贴在了门上,他答对了所有的题目。
    在美国,只用了一年时间,钱学森就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硕士学位。
和导师名字一起命名公式
    1939年夏季,钱学森交出的博士论文是《可压缩流体边界层问题》。这篇论文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人们长期认为,飞行体周围空气是冷的。钱学森告诉大家,因为空气摩擦,那些空气是热的。
    在他的第二篇论文发表后,科学界有了著名的以钱学森和导师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公式”。从此,30岁的钱学森被称为“世界著名空气力学家”,同时取得了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终身教授。
权威解密
了不起的钱氏家族
    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杭州。
    据考证,钱家是吴越国王钱缪(852-932)的后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
    近现代以来,该家族不断涌现社会名流,钱穆、钱伟长、钱三强、钱正英、钱其琛、钱复等政治家和学者都出生于这一家族。(本组稿件综合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
学术贡献
    1 应用力学揭示可压缩边界层一些温度变化情况
    2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
    3 工程控制论 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 物理力学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系统工程 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
    系统科学 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人体科学钱学森是倡导者
    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10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第三只眼
“三钱”走了“两钱”
    航天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周恩来总理称他们为“三钱”。
    “三钱”于20世纪50年代共同参与制订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从而确立了共和国自主创新发展高端科学技术的基础。
    钱学森回国以后与钱三强(已于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等老一辈科学家都住在中关村中科院的宿舍大院里,钱学森、钱三强两家的孩子们年龄相当,又住在一栋楼里,所以就经常在一起玩,两家关系密切。
    据钱三强的二女儿钱民协说,钱伯伯总是很严肃,来去匆匆,好像总是在思考问题。当时孩子们对他都有点儿敬而远之的感觉,但是有一次孩子们都在楼底下叫他,他笑得特别灿烂,很高兴的样子,后来大家都知道钱伯伯其实很和蔼,就不那么怕他了。尽管后来钱学森一家搬到了部队里去,两家的孩子还是经常交流,两家的子女也走到一起,相互支持。
    钱伟长至今健在,已97岁高龄,现为上海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