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美女千古流传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34版 色界·话题
·成都美女千古流传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34 色界·话题 2009.7.23 星期四

成都美女千古流传
走进成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徜徉街头的女人们。成都女人不一定每个人都很漂亮,但很有气质,一个个穿着入时,妆扮得花枝招展,珠光宝气,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从很久以前到今天,“摩登”的美女,“洋盘”的美女始终都是城市的风情生活主题之一。
古代的美女之乡
卓文君·凤求凰王昭君·才女
    成都是出产美女的熔炉。自古以来,和大成都(成都及四川其他地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美女不计其数。譬如,最为耳熟能详的如卓文君和王昭君。
    大美女卓文君出生于成都邛崃,眉如远山,面如芙蓉,通晓琴棋书画,为人放诞风流;十七岁出嫁,不久便因丈夫去世返回娘家过寡居生活。娘家是当地大户,富可敌国。寡居的卓文君后来遇到蜀中大才子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卓文君听后也不管相如的穷困潦倒,毅然与其私奔。几个月后,他们索性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妆素抹,当垆沽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盘鼻裤,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忙里忙外担任跑堂工作。
    司马相如凭借才气很快飞黄腾达,不仅锦衣玉食,而且周旋在脂粉堆里。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司马相如大为不忍,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
    巴东美人王昭君的籍贯,公认为秭归香溪。就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言,香溪在湖北省内,因而一般人就认为王昭君是湖北人。但是,如果从历史上仔细考察,包括秭归在内的那一块位于湖北、四川交界处的地方,其归辖是时有变动的。即有时为鄂土,有时为蜀地。秭归在古代属梁州。《华阳国志》记载说:西汉初年,梁州“实兼巴汉庸蜀地”,汉高祖刘邦改梁州为益州,辖区依旧。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唐朝。
    东汉末年的史学家文颖曾注《汉书》,他在《元帝本纪》中注昭君籍贯为“本蜀郡秭归人也”。西晋人孔衍在《琴操》中记载说:“昭君死塞外,乡人思之,为之立庙。”庙在巫山县。杜甫:“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元代马致远在《汉官秋》中,借剧中人之口几次肯定王昭君是蜀女,如“妾身王嫱,小字昭君,成都秭归人也。”明代小说家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中也说:“只因蜀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如文君、昭君,多是蜀中所生。”
40
年代的

时尚达人

燕京大学·校花·名门淑女
    摩登,这个当今时尚界炙手可热的主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成都的时尚女子挥洒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40年代,成都东门小石桥畔,遍地开满金黄的油菜花,一位女子正斜倚小石桥,沐浴在和煦春风中。她身着中式的紧身旗袍,外加开司米外套,烫着一头好莱坞明星似的卷发,手上戴着精致小巧的手表,脚上穿着一双女人味十足的高跟鞋……中式的典雅与西式的“洋盘”被女子演绎得风情万种,韵味十足,而这名女子是当时燕京大学的校花肖义贞。
    抗战时期,燕京大学、金陵女大、齐鲁大学等内迁大学云集成都,加上本地的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有九所之多。那时大学里的洋教授多,外语水平高,校风“摩登”,时尚选“校花”,其标准是品学皆优,平易近人,容貌美丽,身材窈窕。各校人才济济,“越女天下白”,“湘女多情”,南国佳丽,燕赵胭脂……一时美女如云。成都美女肖义贞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同学都说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作为名门淑女,大家闺秀,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皆有造诣,书法师柳欧,棋艺承施范,在亲友、同学中素有“才女”之称。
20
世纪初的新时尚
旗袍·三俏·开司米·高跟鞋
    距今百年前后,成都妇女也很有特色。那时的中国社会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之期,成都妇女也乘时而进,虽然比上海慢了一拍,比北京慢了半拍,但还是亦步亦趋,冒着“老古套”的冷嘲热讽,走向了新时尚,新生活。
    女人是喜欢新鲜的,她们心灵手巧,用玫瑰香皂、嫩面鹅胰、西洋玫瑰油、华尔兹香油、郁金香粉、伽兰粉等“洋盘货”取代了皂角、油珠子、蓖麻油、花生头油、喜纱粉、珠砂粉等“土货色”。在化妆手法上,成都人比西洋人高明。西洋人美容很直接,拿起化妆品就往脸腮上擦,很毛糙,不均匀,成都女人的传统手法则是将化妆品首先涂抹在鼻子上,让其向面部四周慢慢浸润,然后再用手掌轻细地揉搓,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显得比上海来的“摩登女郎”还更靓丽青春。美了容,还要换装。
    光绪年间,成都妇女的老式服装是大袖宽肩的短袄长裤或襟沿镶边的薄衫长裙。“新政推行不久,旗袍悄然而起,成了当时的时髦新装。这种衣服是将旗人妇女穿的服装加以改进,缩小袖口,加高衣领,收紧腰围,使之柔顺贴身,鲜明地展示出女性的曲线之美。后来又流行低领和无领,长袖和短袖,长袍和短袍。有的袖子长过手腕,有的短至露肘,有的下摆曳地,有的短过膝盖。但不管怎么样翻新,都能很好地将女性的“三俏”(胸俏、腰俏、臀俏)轮廓分明地表露出来。
    到了民国,风气更加开放,街上经常都会看到一些身穿中式旗袍,外套西式的“开司米”或裘皮大衣,头上梳着卷毛短发,足蹬高跟皮鞋的“洋盘小姐”。她们像春风里的一群小蝴蝶,在乍暖还寒的蓉城里飞来飞去,没想到却把一些抱残守缺的老夫子惹恼了,认为这是“世风日下”的“伤风败俗”,气得叹气连天却又无可奈何,便写些打油诗来冷嘲热讽。
    值得庆幸的是:不管“老古套”们如何反对,那些“不洋不土”的女士们竟然毫不理会,照样我行我素,照样的“摩登”。她们的新时尚越来越普及,跟着她们“洋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