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 这些“坑”别踩
查看本版大图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1版 要闻
·高考志愿填报 这些“坑”别踩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51-0066 邮发代号:61-140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1 要闻 2025.7.1 星期二

高考志愿填报 这些“坑”别踩
  随着高考成绩出炉,填报志愿成为家长和考生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牟取经济利益,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散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扰乱了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本报特梳理出“八大乱象”以及应对方式,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上当受骗。
  高考志愿填报时应以成绩为基础,综合考量院校情况,不仅要了解院校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还要关注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包括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就业、自身身体等因素,并要注意志愿之间的梯度设置。

乱象一
机构实力存疑 不具备持续性
  2025年新高考在四川、河南等省落地后,志愿填报已发生了变化。很多机构不具备对新政策、新趋势的研判能力,甚至日常的运营能力也不足。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850余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的机构。其中,80.4%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至5年内,成立于10年以上的仅为2.8%。对此,曾有媒体报道指出,一些机构一年就开志愿填报季两个月,场地也是临时租的,甚至有些公司根本就没有注册,就在酒店、茶楼接待客户,团队也是临时拼凑,售后保障风险很大。
  【应对】专家建议慎重听取,注意考察公司背景和实力,警惕落入“高价低质”陷阱。

乱象二
专家持有的证书不能代表真实能力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自称持证的“高报专家”,持有“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证书——高级高考志愿规划师”,其发证单位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此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曾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所颁发的培训证书是学员学习考试合格后的结业证明,不得将其解释为“职业资格证书”“人社部证书”等上岗证。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谓的“志愿规划师”等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等,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
  【应对】认准官方渠道,合格证、培训证不能代表能力水平,更不能表明具体职业能力。

乱象三
偷梁换柱故意混淆学历教育形式
  四川达州的洪先生在儿子高考前一个月,收到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的通知,让他带着儿子前往四川某大学参观,并称能通过关系绕过高考保送孩子进入该校就读。洪先生打听后发现该机构推荐的是继续教育。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机构推荐成教、民办专科或是高价中外合作等。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此外,部分由中介公司、社会人员运营的招生账号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常常以“免试入学”“免学费”“包分配”等噱头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就业前景、升学率,误导考生和家长。
  【应对】认真辨别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修方式。对于机构推荐的学校或专业,一定要以官方公布的资料为准。

乱象四
“大学合作”项目背后藏猫腻
  当考生和家长翻看厚厚的《招生考试报》时,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本科”项目令人眼花缭乱。成都东软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郑向军表示,《招生考试报》上的专业可以放心报考。同时,大学国际学院、国际部的国际本科项目多为计划外自主招生,学生参加校内测试或凭语言成绩申请,学生回国后,需通过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公司运作的“大学合作”项目、个人代理的“国外大学直招”项目是风险高发区或高危陷阱。
  【应对】登录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核对项目批文号及有效期。同时,还可以验证师资,提供全职教师名单及外教资质证明等。

乱象五
警惕各种诈骗避免造成钱财损失
  高考结束后,家长和考生要警惕各种诈骗。例如,有人打电话给北京考生家长刘先生称,孩子数学考了73分,加我联系方式包过本科线,刘先生为此被骗走12万元。还有“专家”声称能低分进名校,先后诈骗多名被害人,金额达数百万元。近年来,经教育、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绝大多数以诈骗为目的的“虚假大学”已难以继续招摇撞骗,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仍有可能出现新的“虚假大学”。因此,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考生与家长,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低分上名校”的谎言。
  【应对】要相信官方信息途径和严格的审核流程,不明信息不要理会。

乱象六
讲座扎堆 个人信息被泄露
  端端就读于四川一所私立学校。去年,端端升入高三后,她的妈妈就开始为志愿填报做准备——买资料、听讲座、访专家、刷视频,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和方法。
  据端端的妈妈回忆,刚开始,她经常参加各种新高考的政策解读、志愿填报辅导等相关免费讲座。后来,她发现专家们讲的内容大同小异,但自从参加讲座并留下了个人信息后,每天都被各种机构的补课广告轰炸,“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免费讲座只是各大补课机构的揽客方式。”
  【应对】参加讲座有选择,要学会保护个人隐私,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乱象七
运用AI工具营造高科技噱头
  “以前填志愿多凭经验,现在省考试院和招办信息公开,科技解决了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网络也能很方便地查询和填报,我们这些老人也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曾在四川某知名高校任职的老师分析,2025年四川、山西等省份实行新高考改革,也会改变志愿填报方式,如运用AI工具打造专家人设,或通过合成相关背景,迷惑性很强,家长、学生需警惕。
  【应对】科技与能力并重,AI产品只能作为辅助工具。

乱象八
价格混乱收费标准难统一
  高考期间,在成都市锦江区一高考点外,常有不少高考志愿填报机构人员在散发宣传单。宣传单上标注有3999元、6000元、8000元的志愿填报价格。同时,还提供“一对一”的VIP填报服务,根据单子上留下的联系电话,有家长拨打咨询得知,“一对一”志愿填报费用高达3万元。“有的还以一本、二本来区别收费,问了好几家都很贵。”炜豪妈妈咨询志愿填报机构后说。
  【应对】避开套路,勿轻信高价指导,特别是天价名额,要权衡是否物有所值。

编后
高考志愿填报还需消除信息差
  “社会上的咨询机构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服务无标准,监管更是缺位,导致高考志愿填报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高考志愿填报行业之所以出现,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中学校、高校招办以及大学网站和正规国家考试服务部门服务不到位、信息不对称,而大量高考考生又需要这方面的服务。为此,需要在市场整顿、价格听证、制定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力,为志愿填报服务行业“立好规矩”,不再制造焦虑,从而消除信息差。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