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院来了“AI 新同事”成都高新区让博士后“顶天立地”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c01版 四川人社
·仲裁院来了“AI 新同事”
·成都高新区让博士后“顶天立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51-0066 邮发代号:61-140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c01 四川人社 2025.3.31 星期一

仲裁院来了“AI 新同事”
  3月25日,建筑工人李铭(化名)走进广元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因长期超时加班,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要写一份仲裁申请书,对李铭来说并非易事,书写要素、法律条款的引用让他一头雾水。
  “您把情况说出来就行。”在仲裁院工作人员指导下,李铭按要求将自己的遭遇简单而清晰地描述着:“公司要求长时间加班,想申请仲裁,申请书要怎么写?”现场工作人员将相关内容输入到电脑AI助手中,瞬间一份规范的仲裁申请书便生成了。申请书不仅格式标准,还准确引用了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将他的诉求清晰呈现。看着这份申请书,李铭眼中满是惊喜:“以前觉得打官司是件很麻烦的事,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这个AI真帮了大忙!”
  让劳动者从“提笔犯难”到“口述维权”,这一小小的操作带来的变化,背后是广元市推出的全省首个劳动仲裁AI系统落地尝试。

现场见证 AI助手效率强大
  当天早上,在广元市仲裁院审理二庭庭长李媛的办公室里,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的卷宗上。她轻点鼠标,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个白色界面——广元劳动仲裁AI助手。“登录系统,输入指令,仲裁文书一键生成……”李媛一边操作电脑,一边展示她的“智能助手”。
  李媛要利用AI助手处理一个案件——仲裁申请人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行政专员王惠(化名)。她在休产假期间,岗位被调整到普通职员岗且工资水平不及之前。她多次与公司沟通无果后,于今年选择辞职,请求仲裁院裁决公司支付拖欠工资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面对这样的案件,仲裁员需要全面梳理案情,准确查找法律依据,确保裁决公正合理。在以前,李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翻阅资料、查询案例,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但现在,她将详细的案情输入到AI助手中,系统迅速扫描,短短几十秒钟,系统便给出了全面的法律依据和相关指导案例。
  “现在有了AI助手,几分钟就能搞定,给出的法律依据比我找得更准确、更全面,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效率提高好几倍!”李媛感触颇深。
  “输入脱敏后的案情、庭审笔录,立刻就能生成一份仲裁文书框架,我们就可以腾出手去处理核心矛盾。”广元市仲裁院负责人介绍,依托DeepSeek强大的语言处理与推理能力,面对涉案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适用条款不明确、存在管辖权异议等情形,AI助手能够在案件法律依据检索、指导案例推送、裁决分析等流程上实现秒级响应,短时间内完成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成为仲裁员日常办案的参考辅助,让仲裁员从“埋头翻法规”到“秒级响应”,提升了案件处理效率。

风险管控 AI助手优势明显
  广元劳动仲裁AI助手的优势还体现在智能审查和风险管控方面。在仲裁文书审核环节,过去人工审校法律文书耗时费力,还容易出现疏漏。现在,借助DeepSeek的文书智能比对功能,系统能在1分钟内完成对各类法律文书的初步校验,并自动标注文中的文法瑕疵、格式错误、逻辑漏洞以及可能存在的法律条款冲突等风险点,还同步输出修改建议。其内置的仲裁知识库会自动检查文书是否符合最新法律修订,确保合规性,让法律文书在“三审三校”之外再多一重校验保险。
  同时,AI助手采用本地化部署模式,不接入互联网运行,有效避免了数据泄露的风险。通过导入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已对外公布的裁决文书以及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搭建起劳动仲裁法律法规知识库、案例库和文书库,开展DeepSeek本地化部署适用性训练。
  广元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称:“广元市人社系统将深入实施‘智改数转’,持续运用创新手段,结合本地实际定制化开发适配场景,为企业群众高效办理人社各项业务注入新活力,让‘温暖人社’更智慧更可及。” 刘雨晨

新闻评论
AI入局劳动仲裁:一场“秒级正义”的治理实践
  当建筑工人对着AI口述维权诉求,当仲裁员在键盘上敲出“一键生成”……近日,广元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推出的全省首个劳动仲裁AI系统,其运用场景已超越工具升级的表象,直指更深层的命题:数字时代的社会公平,能否借技术之手实现“降维抵达”?

打破“知识垄断”迈向“算法平权”
  传统劳动仲裁中,法律文本的复杂性筑起了高墙,劳动者困于“不会写”,仲裁员疲于“翻不完”……维权成本无形中加剧了强弱失衡。广元AI仲裁系统的突破性在于,将《劳动合同法》等专业壁垒转化为“语音输入—文书输出”的直通管道,用算法消解法律话语的排他性。当农民工与AI对话几分钟就能获得合规申请书,当系统自动标注法律条款冲突,技术正在将“知识特权”转化为公共资源。这不是简单的效率革命,而是通过数字工具重新分配“维权能力”,让公平正义摆脱知识储备的桎梏。

开展“人机协同”重塑正义“生产链”
  AI介入绝非替代仲裁员,而是重塑价值分工:机器负责秒级检索海量判例、自动校验文书漏洞,工作人员专注价值判断与利益平衡。这种分工催生了新的“正义生产链”——前端的算法对案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端的仲裁员则聚焦于争议的核心要点。
  广元实践中,系统提示“产假调岗补偿标准”却未直接裁决,恰恰清晰地界定了人机之间的界限:AI提供“最大公约数”的法律基准,工作人员把握个案的特殊性。当技术承担80%的机械劳动,专业人才得以释放精力处理20%的核心矛盾,这或是未来政务服务的标配模式。

警惕“算法依赖”避免“温度缺失”
  广元将AI设为“不上网”的本地系统,在提升效率时严守数据安全底线。但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当系统推送的“相似案例”影响裁决倾向,是否会形成隐性算法偏见?当文书生成过于便捷,会否削弱仲裁员的法律思辨?技术赋能需警惕“路径依赖”,毕竟劳动维权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匹配,更是对劳动者尊严的守护。广元给AI装上“辅助轮”而非“自动驾驶”的设计,或为智慧政务指明方向——让技术做提效的“加速器”,而非裁量的“主宰者”。
  这场“AI+仲裁”的实践,本质是在探索数字时代的治理哲学:既要借技术之力冲破传统壁垒,又要守护人的主体性;既追求“秒级响应”的效率,又留存“法律温度”的温情。当更多城市跟进这场革新,或许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更高效的仲裁院,更是一个重新校准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关系的治理新生态。 本报记者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