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当本土机器人、大模型产品接受集中“检阅”,四川也正向着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发起新的冲锋。近日,《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发布,围绕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最急迫、发展最亟需的重大问题,计划3年投入12亿元,全力打造“科技攻关更聚焦、场景开放更丰富、算力供给更普惠、产业生态更完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专业管用、高度匹配的政策工具包,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政策直指产业技术攻关痛点,设立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对算力芯片、垂直大模型等关键领域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灵活机制,单个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更设立“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对获批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给予最高2000万元配套,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全链条。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首提“中试研发风险共担”机制,省级财政对人工智能中试项目最高分担1000万元费用,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政策创新推出“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对首次入选省级AI链主企业的给予定向科研项目,支持其组建创新联合体。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四川将建立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应用场景开放体系,每年释放20个以上政府治理场景,并在医疗、制造等五大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对入选国家案例的给予专项支持。更具突破性的是,政府采购向AI企业全面开放、取消投标保证金、破除经营年限等隐性壁垒,构建“非禁即入”的市场环境。
政策打出“金融+人才”组合拳,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对创投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建立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在人才引育方面,“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为AI人才单列名额,顶尖团队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并赋予重点单位自主评审权。建立超常规推进机制,明确“宽容失败”导向,通过简化审批、精准支持等营造敢为人先的创新生态。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政策既解决企业眼前的算力成本、场景落地难题,更着眼长远构建产业生态。四川在芯片研发、机器人、行业大模型等细分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叠加政策红利,有望三年内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随着全球人工智能算力大会等品牌活动落地,四川正从“算力高地”向“智造强省”跨越,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