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下 思政课开讲老兵勇闯“蜂”口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退役军人就业促进“企业行”再发车专场招聘会助退役军人好就业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3版 四川退役军人
·纪念碑下 思政课开讲
·老兵勇闯“蜂”口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退役军人就业促进“企业行”再发车
·专场招聘会助退役军人好就业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51-0066 邮发代号:61-140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3 四川退役军人 2025.3.31 星期一

老兵勇闯“蜂”口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近日,四川省昆虫学学会授予乐山市犍为县玉屏镇胡蜂标准化养殖基地“省级示范基地”称号。据了解,该基地是全省首个规范化生态循环模式的胡蜂养殖基地。这个称号的获得不仅是对玉屏镇胡蜂养殖产业发展成果和创先争优“快干”的肯定,更是对玉屏镇玉屏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唐洪扎根基层,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认可。

从无到有
开辟胡蜂养殖新路径
  “胡蜂浑身都是宝,蜂蛹蛋白质含量丰富,成虫可提取药用价值极高的蜂毒,也可加工成养生酒……”在玉屏镇胡蜂标准化养殖基地,负责人唐洪耐心地向前来“取经”的外地养殖户介绍胡蜂的优点。
  2000年12月,唐洪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特勤兵,服役期间荣获了“优秀士兵”“优秀教练班长”等荣誉,2002年唐洪退役回乡开始创业。从2018年开始,唐洪踏上了专研胡蜂养殖的创业道路。毫无经验的他第一年就遭遇重创,十多万元血本无归。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唐洪凭着不服输的劲头,频繁外出考察,查阅资料,日夜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唐洪最终掌握了胡蜂养殖的核心技术。
  “目前养殖了红娘、金环、黄脚、七里等多个胡蜂品种。3月底,今年的第一批胡蜂大量上市,预计有1万群左右,主要销往云南、贵州等地。”胡蜂繁殖室内,唐洪一边仔细检查着胡蜂的生长情况,一边介绍,“我们是全省第一个规范化且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的胡蜂养殖基地。目前,基地一年可繁育蜂群两季2万群、蚂蚱6400斤,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据了解,占地30余亩的胡蜂标准化养殖基地其前身是一所闲置的学校,通过改造提升配备了先进的养殖设施和设备,包括7间蜂苗育种室、32个蚂蚱养殖棚、1个蜂蛹冷冻库和1个种蜂储存库。曾经冷冷清清的闲置校园,如今因胡蜂产业的蓬勃发展变得热闹非凡,不仅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了增收。
  “唐洪是一名退役军人,他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执行力强,创业经历丰富,在产业发展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作为玉屏镇的致富带头人,他的群众基础好,也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玉屏镇人武部部长、副镇长杨弟友介绍。

摸石过河
激活循环种养生态链
  为何玉屏镇能独辟蹊径,走出规范化的生态养殖之路?从基地对模式方法的探究和科技的运用中便能窥见一些端倪。
  在智能温控室内,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系统监测蜂群状态。“我们创新‘三段式’养殖模式,将胡蜂生长分为人工育王、人工繁育、林间放养三个阶段,成活率提升至80%。”唐洪边说边演示“控王器”,这项技术可使蜂王逃亡率降低30%。
  “四川整体湿度大,我们还在控温控湿上下功夫。”唐洪说基地还根据实际,运用现代加温加湿设备,实现智能控温控湿,达到胡蜂生长发育所需温度和湿度。
  在温控室后的山坡上,一排排大棚梯次排列,大棚内上万只蚂蚱正快速生长,大棚不远处则是几十亩天然牧草,这就是养殖基地构建的“草—虫—蜂”闭环生态链。在生态链中,天然牧草用以喂食蚂蚱,蚂蚱长大后用于喂养胡蜂,而蚂蚱粪便与秸秆混合又可作为有机肥,用于滋养天然牧草生长,整个过程形成“零废弃”的绿色循环,可使养殖成本降低40%。
  “目前,全国并无先例可循,对于我们来说,养殖基地的发展是在一步步摸索中走出来的。”唐洪说。

多村抱团
乡村共富有了新引擎
  “我们村也准备发展胡蜂养殖,有专人指导技术,还不愁销路,这就是一条实打实、看得见的致富路。”在玉屏镇建设村一组,村党支部书记邱荣和村民们忙着在山林中挂养胡蜂。
  谈及收入,邱荣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是集体经济搞养殖,养了150群胡蜂,有保底收购价托底,再加上种植牧草的收益,平时村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这些收入算下来,一年能赚16万多元。”
  着眼研学旅游,设计多种体验活动让大众深入了解胡蜂;推动胡蜂养殖技术标准的输出,以专业与规范提升产业影响力;积极延伸产业链,促使胡蜂产业发展壮大……看着眼前一排排整齐的蜂箱,胡蜂基地的未来规划已在唐洪心中逐渐清晰成型。
  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