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最近疏果套袋很关键,麻烦再讲讲要点!”3月底,随着天气好转,果农李青珍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的枇杷园里向“枇杷专家”李万文请教。李万文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保证果子健壮,只保留3到4个优质果作为商品果,疏完果之后进行病虫害防治,然后再套袋……”李万文创新的“泡沫网+果袋”技术解决了枇杷易受冻害的难题,因此也成为当地果农信赖的“新农人”。
这一幕是农业转型的缩影。近年来,像李万文这样的“新农人”不断涌现——和传统农民相比,高学历、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等关键词,正成为这批“新农人”的标签。
适应新农村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农人”需要会什么?从中央到地方能够提供怎样的支持政策,让“新农人”有依靠?如何满足“新农人”成长需要,助力其发挥更大作用?
“新农人”
会什么
从田间到市场 个个都是全能选手
在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一个个爱媛果冻橙接受着近红外光谱的扫描,机器另一端连接的大屏上立马显示出橙子内部的透视图,每个橙子的“糖度图谱”跃然屏上。根据综合测得的重量体积、外观瑕疵度和酸甜度数据,爱媛果冻橙被自动传送到不同的轨道上。这是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叶绿体家庭农场负责人汤鑫晨和农业科技公司道创智能共创的AI分选机,有了这个“黑科技”,可以高效地筛选出高质量优果,保证产品的风味和品质。
“95后”小伙汤鑫晨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他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后回到家乡邛崃成为了“新农人”,承包了 200 亩果园,管理着1000亩水稻。今年,他还加入了当地一家农机合作社,当上了合伙人。
“‘新农人’必须是‘多面手’!”当记者向多位“新农人”提及“新农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时,得到的答案高度一致。这是一个个“汤鑫晨”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过去种地靠“老把式”,如今得会多项技能。烟草花叶病是福建地区烟草的主要病毒病害,一旦烟草患病,烟农损失很大。为了攻克花叶病难题,在福建土生土长的“新农人”吴文兴,翻找书本、询问老师、向有经验的烟农学习,终于在示范园实现了株苗发病率下降50%-60%、亩均增收100元至120元的目标。他还通过函授大学学习种植技术、参加高校主办的农村经济知识培训、在龙岩开放大学农村行政管理专科班深造。得益于学习所得,他攻克了多项棘手技术难题,作为“土专家”引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掌握技术是立身之本,但只懂技术还远远不够。“从学校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实践看,要成为合格的‘新农人’,除了会技术还离不开三种素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革明鸣分析,“一是市场思维,比如樱桃种植分早中晚几季,如果能赶在上市高峰期前采收,或者在供不应求时及时上市,同样品质的樱桃就能卖出更好的价格;二是风险意识,能够明悉市场饱和规律及时避开风险;三是长远眼光,即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的问题。”同时,专家指出,“新农人”还需要具备经营能力、跨界融合能力以及政策与法规意识,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农人”
靠什么
政策驱动 铺就成长路
“养蜂养成了‘土专家’,还拿到了副高级职称,真是越干越有奔头。”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蕊源蜂业体验店内,赞皇县蕊源蜂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岳峰展示着自己的高级畜牧师电子证书。至此,石家庄已有332名“新农人”拿到农民技术专业中级职称,3人取得高级职称。
石家庄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对参评人员专业、论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要求,注重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全面考察,尤其看重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增收致富等方面。“我将用好政策,带动更多乡亲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收获甜蜜,让‘新农人’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王岳峰表示。
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助力“新农人”的成长,离不开政策支持。今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要求,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浙江省杭州市发布了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计划,提出加大引育农业农村科技、农业生产经营、乡村电商促富等乡村“十路人才”,力争到2027年,培育现代“新农人”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
四川省宜宾市发布的实施人才入乡“新农人”培育集聚行动提出,用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经营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人员和退休专家六大群体,按照“龙头企业+新农人”“国有企业+新农人”“两类需求+新农人”三大引育路径,今年新培育“新农人”100名以上。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则提出,从2024年起,连续3年,面向全区19个乡镇及2个涉农街道(西兴和都尉)重点培育扶持100名以上带动能力强、示范引领好的“新农人”。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让“新农人”获得感满满,干事创业的底气更足,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新农人”
要什么
健全培育体系 优化发展环境
“‘新农人’大致可分几类,一是土生土长的技术带头人,二是有头脑、懂经营的村干部,三是带着技术来乡村经营农业企业的‘乡村CEO’。”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卫智分析。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茶农罗永华出生在茶农世家,从小便与茶园为伴。但由于种植和制作技术落后,茶叶品质一般,市场竞争力不足,收入十分有限。2024年,得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他赶紧报了名。通过茶叶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市场营销等课程学习和实务指导,他坦言自己的收获“比想象中还要多”。
针对“新农人”的不同特点,如何系统培养其掌握必备技能?怎样助力涌现更多“新农人”?关键在于健全培育体系。
各地创新举措不断。在安徽省,成立了省“新农人”协会,打造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全省“新农人”交流合作平台;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成立了电商网络直播协会,并依托占地22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了一批专业农民主播;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组建“新农人”发展联盟,通过搭建“人才+技术+产业”平台,凝聚“新农人”示范带动和创新创造合力……各地通过积极推动产学研赋能,不仅招引来“新农人”,更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让他们留得住、能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同样重要。记者梳理了各地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的措施,一方面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另一方面是强化服务保障,解决“新农人”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也有地区通过搭建培训平台、建立孵化园区、成立服务中心等方式,让有想法、有能力、有技术的“新农人”大显身手,不断提升高素质农民比例。
作为四川省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市的遂宁市在探索中深有体会。遂宁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从“小切口”入手,聚焦“新农人”身边的“关键小事”,主动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办人才之所需,为“新农人”创新创业造就一片成长沃土。 本报记者林文娟陈胜
记者手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浪潮中,“新农人”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掌握先进技术、善用市场思维,更以创新实践带动产业升级,从“会种地”走向“慧种地”,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
从四川的枇杷种植能手到浙江的数字农业先锋,“新农人”的成长离不开政策赋能。职称评定破除学历限制、专项培训提升经营能力、产业扶持激发创业活力,一系列举措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然而,要让更多“新农人”进阶为“兴农人”,还需完善长效培育机制,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才留得住、产业兴得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更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必将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