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8%以上,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增长1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5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近日,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亮出年度科技创新“任务单”,目标的设定不仅彰显了成都建设西部创新策源高地的决心,也为四川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注入强劲动能。
回望2024年,成都科技创新交出亮眼成绩单: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24.12亿元,R&D投入强度提升至3.7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45万家,同比增长11.5%;技术合同登记额 1931.2 亿元,增速达27.95%。这些数据背后,是成都作为四川“主干”城市对创新资源的强力集聚效应。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的科创突破,正推动全省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2025年,成都将聚焦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首批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并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太行实验室。“科创平台是吸引全球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成都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成都还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揭榜挂帅”项目管理,探索财政资金“先投后股”模式,推出“积分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全年计划服务企业2000家,提供“科创贷”超120亿元。
在成渝协同创新方面,成都将联动重庆实施30个以上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跨区域转化机制。同时,强化国际科技交流,通过“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平台引聚外国高端人才,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为四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提供支撑。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是成都2025年的重点布局。《哪吒之魔童闹海》主创团队从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起步,三年内成长为电影级动画企业的案例,这正是成都“科创+产业”融合的缩影。今年,成都将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抓手,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园区集聚,采取“一园多区”模式共建科技园区,招引落地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各超100个;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0家以上,打造专业孵化器10家,布局一批“共享实验室”。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都将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行动,全年举办成果对接活动400场以上,推动3000项科技成果落地。此外,成都科创生态岛2、3号馆即将投运,40个以上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将围绕特色产业加速布局。
下一步,成都将深化“双招双引”机制,依托重大项目和平台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并完善本土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成都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四川建设科技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本报记者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