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木里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为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的肖开義医生准备了一场温情的欢送会。
700多个日夜的朝夕相处,拉近了两地医护人员间的感情,大家紧紧相拥,千言万语化作泪水,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家人”充满感激与不舍。两年来,肖开義积极探索“培训+实践”新模式,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先后完成30余次讲课,通过授理论、传经验,年轻医生作分析、答方法,技术骨干做引领、传帮带等方式,切实提高了该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
近年来,凉山州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大批来自省内外的医疗专家,通过深层次合作、沉浸式融合,加速人才培育,打通技术壁垒,畅通多学科协作等方式,推动凉山州县域医疗服务从“补短板”到“强基础”。
如今,一家又一家受援医院在一批又一批帮扶团队的帮扶下,县域内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为基层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家门口”有了暖心“医靠”
自宁波市、凉山州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立足“凉山所需、宁波所能”,在宁波市卫生健康委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各受援县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2024年8月以来,宁波市海曙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夏玲燕与海曙区第三医院内科主任郑胤波赴喜德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医疗帮扶工作。
工作中,夏玲燕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成功地在当地推广儿童低剂量胸部CT扫描新技术,大大降低了儿童接受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提高了儿科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郑胤波首次在当地使用了改良瓦氏复律术,成功控制一例急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这一实用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对此类急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2024年12月7日,由浙江宁波东西部协作援建的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介入诊疗中心正式落成,标志着该医院在介入诊疗领域开启崭新篇章,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介入诊疗中心的落成,是宁波、凉山两地“组团式”帮扶团结协作的新典范,也是越西县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具体体现。
近日,在昭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理疗区,12张理疗床上躺满了患者。余姚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推拿科)副主任杨志峰正在指导“徒弟”阿西作体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一位患者的腰痛病。隔壁病区,同样来自余姚市的中医内分泌专家吴喜喜一边查房,一边指导当地医生杨林使用中药组方治疗近30名住院患者。
两年多来,余姚市人民医院向昭觉县人民医院捐赠价值超过120万元的医疗设备、信息系统,搭建了放射影像、心电图、病理3个远程会诊平台,架起患者诊疗“高速路”,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确诊,减少病人出诊的费用和时间。
优质医疗服务“沉下去”
2023年11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等三家州属三甲医院选派了44名儿科、呼吸与危重科、麻醉科等急需紧缺专业医疗人才,组成了第一批医疗人才队伍,分别下沉到帮扶县人民医院开展驻点帮扶。
这是近年来凉山州在医疗卫生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州县医共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意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县级医疗水平。通过推行“州管县用”的医疗人才管理模式,县级医院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州级医院的优质资料、资源和技术支持,持续推动当地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显著缓解了群众看病多跑路的难题。
近日,凉山州第二批44名“州管县用”医疗人才轮换到位,接替已完成1年期帮扶工作的第一批医疗人才,继续在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以按需选派、受帮扶地统一管理、每年定期轮换为方式,加快补齐受帮扶县重症、肿瘤、儿科、麻醉等专科短板,帮助受援医院完善管理制度164条;采取“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医教研定向带教,建立“师带徒”关系101对;应用“互联网+医疗”形式,引入支援医院专家资源,实施远程诊疗、诊断873次;开展县域内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等手术2458台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86项,补齐美姑县、布拖县血透人才短板,实现17县(市)血透中心全覆盖。
受帮扶医院的医生和患者纷纷表示,随着医疗技术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州级医院的专家服务,既贴心又便捷。 陈璇 本报记者 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