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落地生根——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凉山结硕果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4版 特别报道
·跨越山海 落地生根——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凉山结硕果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51-0066 邮发代号:61-140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4 特别报道 2024.6.3 星期一

跨越山海 落地生根——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凉山结硕果
  “要用好帮扶资源力量,把地方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拓展‘跟班学习’‘师带徒’‘学技术学作风’等模式,着力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5月28日,凉山州委书记虞平在雷波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调研医院“托底性帮扶”和“组团式”帮扶工作时,叮嘱当地要全力支持帮扶干部开展工作。
  2022年,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文件,通过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着力破解基层医疗教育人才匮乏、医疗保障能力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四川将“组团式”帮扶范围拓展到2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凉山州有11个县纳入帮扶范围。
  两年来,凉山州抢抓“组团式”帮扶机遇,用好用活各类帮扶资源,不断创新帮扶模式、深化人才交流、丰富帮扶内涵,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州管县用”机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域医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县域医疗教育事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A
“心”“新”相印
医疗帮扶质效显著
  5月11日,凉山州医疗“组团式”帮扶“甬凉Y10协作体”启动仪式在甘洛县人民医院举行,这是医疗“组团式”帮扶的创新改革、全新升级,通过推动甘洛、金阳、普格、美姑、雷波、布拖、喜德、越西、盐源、昭觉等10家帮扶县人民医院之间搭建协作平台,建立“管理联建、人才联育、资源联享”的模式,进一步打破壁垒、互补发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推广、合成再造,携手助推凉山医疗水平整体提质、再上台阶。
  组建“甬凉Y10协作体”只是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凉山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凉山州卫生健康事业得到明显改善,为健康凉山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但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县级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距人民群众期盼和健康凉山目标还有差距。
  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启动后,来自宁波市和攀枝花市选派的57名帮扶干部迅速到位,到凉山州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目前第二批45名帮扶队员已轮换到位。帮扶专家们倾情努力、忘我工作,把初心和赤诚播撒在大凉山的山山水水之间。
  在镇卫生院做检查,由县人民医院远程出具诊断报告,镇卫生院医生和患者只需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操作就能随时调阅查看检查胶片,实现便利化的“掌上影像”,如今这一幕正在凉山成为常态。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去上级医院就诊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让患者节约成本、减少开销,真正享受到现代医学的好处,这是帮扶专家们共同的想法。两年来,来自宁波市的医疗帮扶团队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深化医改、服务民生,凉山首个“云影像”中心在喜德试点成功后在凉山州范围内迅速推广。通过影像专科“小组团”,带动两地医疗帮扶“大组团”,甬凉“组团式”医疗帮扶取得初步成效。
  在“云”远程会诊方面,宁波还依托“云”影像,搭建甬凉影像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凉山本地医院与凉宁波帮扶专家,以及宁波帮扶医院之间的影像远程会诊和报告审核功能,提升影像诊断效率和准确率(与宁波远程会诊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宁波结对医院承担)。目前,累计5家凉山县级医院、20余家乡镇医院接入会诊中心,7名宁波在凉帮扶专家、50余名宁波后方专家常驻中心。
  帮扶专家们从发达地区跨越山水而来,带来了先进经验和技术。美姑县人民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将“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贯穿整个医院,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木里县人民医院开通“攀枝花市—木里县”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护通道,紧急转运危重患者到攀枝花市接受治疗,50分钟内从木里到达攀枝花,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甘洛县人民医院探索“新型区域联合体之甘洛模式”,推行由该院70名中层干部点对点对接至全县127个村6个社区的全民健康管理模式,将“神经末梢”触达基层一线……
  雷波县医院开展全州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引进应用全身血浆置换“人工肝”等26项新技术;金阳县自体血回输技术填补了该县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空白;布拖县人民医院开展该院首例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修补手术;甘洛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技术,成功实施该院首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实现了普外科和麻醉科“双首例”的技术突破……
  从医院管理制度到科研能力,再到诊疗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填补县级医院的空白,以前只能在省级医院才能开展的手术,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帮扶专家们结成“师带徒”300余对,推动受扶县增设临床专科30个,引入新技术、新项目560余项。聚焦常见病诊疗能力、重症医学科建设等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260余项。推动盐源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唯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B
强学扶智
教育帮扶成效突出
  2023年7月,木乃约热考上北京大学的消息在甘洛县城不胫而走。这是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启后,甘洛建县以来本地培育的考上北京大学的第一人。
  “尽宁波所能,应凉山所需”这句朴实无华的“组团式”帮扶口号,让相距2600余公里的浙江省宁波市和凉山州两地紧密联结在一起。2022年3月以来,宁波市、四川省内选派143人组成14支帮扶团队,对凉山11个县的14所高中学校(1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为助推教育质量提升,宁波市帮扶的13所“组团式”高中学校成立了“10+3”教育联盟共同体、甬凉职业教育联盟,通过资源共享、管理共济、教学共研、考试共测等活动,推动教育管理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发展联抓,提升受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师带徒”机制,138名帮扶人才与234名本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日常通过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提高本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快速成长。
  甬凉职业教育联盟则依托宁波产业发展现状,紧密对接凉山州产业发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开展“百师千课”系列活动,两地100个班级建立常态化互动机制、100名教师结对,围绕40余个专业实现“云端送教”500余堂,组建2个“甬凉校企合作委培班”,打通宁波与凉山“升学+就业双通道一站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412名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25名职中学生升入本科。
  此外,围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宁波市、省内帮扶地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用于“组团式”帮扶高中硬件建设、设立教育基金,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累计从东西部协作资金中投入587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保证每个帮扶团队每年20万元工作经费。凉山州政府为11所普通高中发放高中教育质量奖171.8万元,为3所职业高中安排职业教育经费527万元,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
  不仅是对“硬件”的提升,教育“组团式”帮扶还创新帮扶模式,在“软件”上下足了功夫。2023年9月,教育部基教司、宁波市、凉山州共同举办“课程援凉”行动云端启动仪式,宁波市教育局与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签订“课程援凉”协议,浙江省镇海中学与凉山州西昌市第一中学签订帮扶协议,甬凉正式开启“课程援凉”教育帮扶行动。
  根据“课程援凉”方案,宁波创新实施“1+5体系”,“1”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5”即构建教师队伍、教研支撑、课题引领、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撑五大保障体系。在具体行动上,按照分步实施原则,2023年从高中数学、英语、初中数学、小学科学、学前教育开展试点。试点学校覆盖凉山州10所普通高中和盐源、喜德、越西3所初中学校和部分小学。后续按照试点情况,逐步推广学科学段,到2025年,形成宁波援凉多区域、多学段、多学科的帮扶体系,推动教育帮扶从硬件向内涵转型。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随着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持续有效推进,越来越多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跨越山海,在凉山落地生根,对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促进凉山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必将为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