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她力量”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2版 特别报道
·新时代的“她力量”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51-0066 邮发代号:61-140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2 特别报道 2024.3.11 星期一

展巾帼新姿 扬时代风貌
新时代的“她力量”
编者按
  草长莺飞,春山可望。在融融春光里,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如期而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谨向广大妇女同胞送上一声祝福,向身边每一个“她”致以一份敬意。
  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绽放光芒,她们可能是“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女性科研人员、女退役军人……她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成就“专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彰显建功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在这个专属女性的美好节日里,让我们将镜头拉近,感受“她”力量,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发光的她。

救死扶伤的临床医生叶莹:
“花开之后,我愿把芬芳播撒”
人物名片
  叶莹,肢体残疾三级,中医学博士,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经典研究以及杂病诊治规律研究,擅长治疗内、妇、儿等诸科疑难杂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基金课题,参编中医类教材、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自强模范”;2024年,被评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从一名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到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以精湛医术为患者搭建希望之桥,培养中医人才……肢体残疾三级的叶莹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
  小时候,叶莹因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偏瘫致终身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叶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第二次颅骨修复手术后,她坚持在病房里勤学苦读,一边康复治疗、一边学习,终于从倒数考到了年级前五。2000年,高考填志愿时,叶莹全部填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并以超过录取分数线50分的成绩被录取。随后,她加倍努力,顺利从本科攻读到中医学专业博士,最终成为一名可以单手完成操作的中医临床医生和中医科研工作者。
  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叶莹通过公招成为中医教师,她喜欢让学生们叫自己“叶子老师”,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她的“花儿”们一起徜徉在中医的海洋。尽管在上课时会因配上支架后脚掌被磨得生疼,或者经历讲台上摔倒的“尴尬”,叶莹都没有退缩,通过加倍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向学生们倾囊相授,这也真正治愈了她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付出加倍的努力。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幸运和感恩,因为我生活在这个‘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在叶莹看来,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也是梦想的筑造者,而残疾人也能成为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15年的奋斗让我逐渐幸福绽放,花开之后愿把芬芳播撒。”工作之余,叶莹热心公益,曾任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2019年加入“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作为首批报告人,近5年来,她进行励志宣讲50余场,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四川到北京,每场励志报告,叶莹用“人生百味,以苦为贵”的人生经历践行“悬壶济世,医人医心”的人生使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她说:“在这个给予我大爱的国家和新时代,我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使命!”

开办烘焙店的品牌创始人王亚宜:
助残疾伙伴“甜蜜”生活
人物名片
  王亚宜,听障人士,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无声有甜”品牌创始人。2021年,荣获“四川省自强模范”称号;2021年,获得第三届“天府杯”创业大赛三等奖;2022年,获得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4年,被评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蛋糕已经准备好了,我们马上送出,大约20分钟后就能送到楼下。”在成都市东方希望天祥广场的“无声有甜”烘焙店内,听力残疾三级的王亚宜与几位听障店员仔细检查着蛋糕包装及餐具准备情况,确认无误后,王亚宜通过手机向客户发送了蛋糕配送的提示信息。
  2020年11月,王亚宜偶然了解到烘焙行业适合听障朋友就业的情况后,找到朋友一起开了这家烘焙店。店铺取名为“无声有甜”,寓意分享世间甜蜜,留住人间美好。“通过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无声有甜’烘焙店,也让我结识了很好的创业导师,他们为‘无声有甜’烘焙店的运营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2021年底,在四川省残疾人服务中心的组织下,王亚宜参加了创业培训和第三届“天府杯”创业大赛,获得了现代服务初创组三等奖和两万元奖金。此后,王亚宜还陆续获得了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店内装修资助、成都市慈善总会残创客专项经费支持……
  在残疾人创业政策的帮扶下,王亚宜的“无声有甜”烘焙店逐步转型为采用中央厨房加小门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并成长为一家以销售面包、蛋糕、咖啡为经营形态,零售与企业订单相结合的复合型烘焙店。目前,王亚宜的“无声有甜”烘焙店已成为政府重点助残项目,吸纳了多名残疾人就业,并与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大学科产集团、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网易公司达成长期提供甜品台的服务合作。
  除了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王亚宜还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开展残障女性和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培训,受益人数超过五万人次;加入四川省残疾人励志报告团,助力消除残障女性就业歧视;发起中国首个听障人士专门论坛《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你听我说-听力残疾人现今困惑与未来展望”》……
  今年,王亚宜被评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面对荣誉,王亚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助残目标:“作为一名残障女性,我要勇于站出来,帮助和我一样的残障人士,促进社会残健融合事业,同时,我还要继续向社会各界宣讲残疾人的正能量故事,鼓励各行各业彷徨无措的人坚定信念。”

田间地头的科研专家朱博:
“攥牢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人物名片
  朱博,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四川省生物信息学学会智慧农业分会副会长。曾入选四川省“峨眉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3年荣获“成都青年五四奖章”“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在四川师范大学,扎着马尾,身穿黑色商务套装的朱博看着窗外的景色,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点滴。“我爱的就是这种来自川渝大地的松弛感。”朱博说,从东北到美国再到四川,自己的身份也从学生转变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并被提名“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
  现任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的朱博,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最爱带着学生们走进农田,追寻“攥牢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这个目标。
  去年开始,朱博在甘孜州炉霍县的青卡村担任博士荣誉村长,发挥着农业科研和师范大学的自身优势,推进农业相关生产。面对青稞倒伏威胁藏区粮食安全的情况,朱博以科研团队为支撑,借力前沿分子生物育种技术,组织藏区学生、老师和群众深度参与青稞科研项目,平均每年深入藏区工作时间长达2个月。“既然我有这样的能力,那这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工作的辛苦,朱博没有抱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朱博一直对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比较向往,所以回国找工作的时候,选择了大学教师这样的职业。“在师范大学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推进科研项目,学到的知识也会得到传承。”朱博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感人的瞬间。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如今已获得最受学生欢迎奖的高中生物老师,还给我留下一份书信,上面写着‘感恩之情千里如唔,望师珍重!’还有学生如今已踏入科研领域,成为青年博士,并将我教授的知识传授给后辈。看着学生们取得的成就,我就觉得很值得。”
  2024年,朱博又有了新的憧憬:她正与中国植物生物学学会女科学家分会及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女科学家分会联合策划“女科学家走进藏区校园”活动,致力于推动长期藏区科普支教计划,为村民们增收并提高教育水平,让女性力量与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

不断接受挑战的金融教师赵静梅:
“回归故土贡献力量,理所当然”
人物名片
  赵静梅,现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金融学院院长。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正处级一等秘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三月,阳光明媚,在西南财经大学校园里,记者见到了赵静梅。“我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老师,我教学的主要方向是金融。”一见面,赵静梅就侃侃而谈,“现在科技改变着世界、经济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也在不断学习,如人工智能怎么融入到金融行业里,这是我现在的新课题、新挑战。”
  据了解,赵静梅在德国留学期间先后考取了全球顶尖同时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德国洪堡奖学金、美国富布赖特奖学金,还曾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为何会选择回归故土,赵静梅笑着回答:“回国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赵静梅的心里,无论走多远,祖国、故土永远在召唤着她的归来。这正如西财校歌里写到的“经世济民共担当,孜孜以求兴国邦”。赵静梅用生命与爱诠释着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
  工作中,赵静梅认真专研,将最前沿的知识转播给学生;生活中,赵静梅细心照顾家人,将生活和家庭兼顾好。对于职场女性,如何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平衡好事业和家庭呢?赵静梅建议:“面对压力时,职业女性不妨放松一下,可以休休假,或者做做运动,给自己减减压,让自己得到放松,享受生活。”

致力慈善事业的陈燕:
“让每一个生命更有尊严和力量”
人物名片
  陈燕,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带领团队为人道公益事业筹资超3亿元。
  作为女性慈善力量的一份子,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燕在任职期间,带领团队为人道公益事业筹资超3亿元,在救灾、救助、医疗、教育、乡村振兴、社区发展、拥军事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积极承担起红十字基金会应尽的责任。
  陈燕积极发动各方对云南地震、河南水灾、雅安地震、泸定地震进行
  爱心捐款;民拥军,军爱民,在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的参与管理下,成都市拥军事业发展基金通过网络筹款等多元社会化拥军关爱已筹集资金超过2000万元。“让每一个生命更有尊严和力量”,这是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的愿景使命,也是陈燕为之奋斗的信念与责任。“人道公益日”“省红十字公益项目大赛”“善行巴蜀·博爱四川”……每一个公益项目,都蕴藏着陈燕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心血与企盼。“我其实做得很少,力量很渺小,能够改变的也很少。”陈燕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可云破日出,就算成为不了那束光,每一个微小的善举也会变成种子,长成希望的模样。

热爱体育的退役军人朱明锐:
“把简单的工作做好就是不简单”
人物名片
  朱明锐,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曾获得2017年武警四川总队新兵训练优秀学员,2019年武警四川总队成都支队优秀义务兵,在成都大运会“冲锋我在前,大运当标兵”专项行动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虽然毕业了,但我还在做赛事运营执行工作,从事着一直热爱的体育行业。”3月,记者再见到成都大运会的志愿者朱明锐时,这个去年还略显羞涩的大运会志愿者已变成了能独挡一面的赛事运营执行。
  2017年,在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就读的朱明锐怀揣着对军人的崇敬之情投入军营,完成了从地方青年到武警战士的华丽转身。2019年服役结束回到学校,她也时刻不忘在军营中学到的优秀品质,一边学习功课,一边践行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先后投入到第五届、第七届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得益于多年来积累的扎实专业基础和在军营中磨砺出来的优良作风,2023年2月,朱明锐被抽调到成都大运会工作之中。“按时参加MCC指挥调度,每天上报场馆整体运行情况和工作动态,做好上传下达和视频调度会议相关工作……其实都是些细心负责就能完成的工作。”朱明锐描述着参与大运会工作的点滴,“这个工作看似是件简单的事,但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还要做好,这并不简单;把认为容易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落实好,也很不容易。”
  据悉,在参与场馆中心值守工作的155天里,朱明锐共上交了72份运行报告,协助领导编制建立了消防、安保、通信、疗保障等专项应急预案11个,梳理了风险清单98条,零失误零通报零差错完成运行调度工作。由于表现优异,朱明锐在“冲锋我在前,大运当标兵”专项行动中,获得4月先进个人称号,所在工作组获得5月先进集体称号。“虽然大运会的工作早已结束,但这段暖心之旅、青春之旅值得铭记。”朱明锐也呼吁年轻女性朋友积极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让自己如花朵般绽放。
  本版采写 陈鹏 李雨轩 黄宇 本报记者 肖晓 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