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专门下发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工作通知,召开各省教育部门核查部署会议。近日,教育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
据悉,教育部工作组以直奔主题、直插一线的方式,深入高校、院系,通过检查就业数据自查清单、核对自查报告、抽查相关就业佐证材料,结合有关问题举报线索和存疑信息逐一开展调查核实和现场约谈,对高校规范开展毕业去向登记监测、严防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等情况进行了针对性核查。对核查发现的问题,要求地方和高校立查立改、及时纠正;对经核实存在虚假签约、虚假证明等违规行为的,责成有关部门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高校和人员责任,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A 调查
68元可买山寨协议记者实现“再就业”
共青团中央官微曾披露过部分高校将毕业证、答辩、评优等与就业协议挂钩,催生学生虚假“就业”行为。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满足一些学生的“切实需要”,假就业的产业链应运而生。一些网购平台只需花几十元到百余元,就可以帮忙实现“纸面就业”。“这在高校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非个别现象。”多名2023届毕业生表示。
“可以解决毕业生三方协议吗?”通过某电商平台名为“全国用人单位服务中心”的店铺,记者以毕业生的身份联系上了该店铺“老板”的微信。
“某商贸有限公司68元、某科技有限公司88元……任选一个公司,网签和盖章都可以,支持电话回访调查、考编政审。平台下单。”商家迅速回应称,所提供的公司全部是经过备案的,“一切都经得起核查,非别处违法造假可比。”
记者随后选择了68元档的一家公司,编了一个学生姓名“戴傲青”发给了商家,并将准备好的某学院的毕业生三方协议电子版一起发了过去。
付款成功后,商家也很快将被选中公司的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及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性质等信息反馈了回来。对于职业类别,商家则称可填写: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或其他人员。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显示,该企业法人代表是王某某,存续状态为:在营、开业、在册,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信息与商家发来的完全一致。3天后,记者收到了一份盖有某商贸有限公司公章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之后,记者又以院校就业处老师的身份给该公司打了回访电话,“请问下,学生戴傲青目前在(你们)公司上班吗?”对方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担任助理一职,我们公司的员工都是先从助理做起的。”
短短3天时间,只花了68元,已在报社从业多年的记者就在素不相识的一家公司实现了“就业”。
B 现状
为完成就业指标 造假三方协议
连日来,在某大学担任辅导员的J老师正整理着学院上百名毕业生的三方协议,每一份协议都需要经过分发、收回、审核、盖章,最后录入系统。据J老师透露:“大部分的学校对于辅导员是有考核的,而且都有具体指标。比如,8月底整个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要达到90%左右。”
“三方协议”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记录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毕业生档案派遣的关键一环。每一份协议都有不同的编号,对应着每一名毕业生。
每到毕业季,未就业也未能继续深造的学生就成了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轮番“关照”的对象。大学生花花(花名)在一周一次的班会后,和班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被班主任留了下来。“就业三方不达标的话,我们专业有可能被撤掉。”班主任老师说完后立马根据名单,一个一个地问在座的毕业生:“你现在是什么情况?三方协议签了吗?未来有什么打算?”面对老师的耳提面命,花花感到了一种压迫感。紧接着,班主任说:“这个东西可以找关系去签,不要跟你们的父母说得那么清楚。”
班会结束后,花花的班主任在学院大群里更新了班级目前的就业率及本周新增就业人数和达标人数。在老师的催促和无形的压力下,花花决定造假一份三方协议。
花花将群里的就业电子协议模板下载了下来,托妈妈发给了一个关系很好的开公司的亲戚。亲戚盖完公司章签好名后,把协议寄回到花花手里。花花迅速填完个人信息、签好名字,连岗位都没有填就直接交给了班主任。仅仅几天时间,花花就完成了从待业到就业的“转型”。
C 治理
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假就业”
据《半月谈》报道,眼下,仍然有一些高校对就业率顶风作假。有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在微信群里告诉他们,“找不到工作就在填表时写‘灵活就业’”“碰到调查就说在做自媒体”;有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如果‘就业三方协议’不盖章就拿不到学位证”;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透露,学校对外宣称“90%的就业率”,实际上今年只有20%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对于高校就业违规现象,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规定(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严守就业数据真实准确底线,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重点核查灵活就业等相关数据,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就业违规行为。
此外,教育部和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已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就业违规问题举报。对相关举报信息,督促各地逐条核实,举报一个、查处一个。教育部已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发送信息,提醒毕业生及时登录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https://dj.ncss.cn/)确认本人毕业去向信息。8月起,还将委托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抽样调查。
国家统计局也召开专项会议指出,高校就业率造假是对高校公信力的极大伤害,要遵循“零容忍”逻辑,对造假数据挤干水分、张榜公开,确保每个数据都硬邦邦,经得起推敲。
评论
要直面就业不要“纸面就业”
日前,媒体曝光了一些高校毕业生存在的“纸面就业”现象。
比如,部分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约率要求“层层传导”,有的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甚至有商家为了帮助毕业生“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在假装就业的利益链上,竟然还产生了一套“盈利模式”。
一些高校有令不行、明知故犯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剧场效应”导致有的高校就业率一个比一个高,“囚徒困境”导致有的高校身不由己拔高就业率,“破窗效应”导致有的高校对就业率造假不以为意……对规则缺乏发自心底的尊重和敬畏,自行其是对规则进行变通和替换;一些人认为遵守规则是迂腐、笨拙和胆小的表现,绕过规则得了好处才显得灵活、聪明、有本事。
提升就业率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就业服务品质,这显然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与之相比,给就业率“注水”就显得立竿见影。“盖了章就算就了业”通过弄虚作假,交出了一些漂亮的“成绩单”,但脱离了事实,用这种方式统计出来的就业率,难免会与大学生及其家长、公众的观感存在违和。
就业再难也不能掺水分,大学生就业率容不得丝毫弄虚作假。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业率作假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避免“盖了章就算就了业”,除了需要这些高校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对思想偏差进行校准之外,也需要改革高校学生就业评价机制。
就业率并非考量高校学科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唯就业率”“以就业率论英雄”自然会带来就业焦虑。延长就业考核周期,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就业导向,健全分类评价,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价更加精准化,“盖了章就算就了业”才会失去生存空间。
让学生看到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也有助于他们及时调整思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一条最合适自己的成长之路。本报综合央广、中青、北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