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源源
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是指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是四川省人才高地建设的重中之重。
人物名片 米源源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加快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支撑现代化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
战略人才力量是提高四川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力支撑。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创新,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需要坚持“四个面向”,探索有利于提升战略人才原始创新能力的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夯实人才布局,助力形成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战略人才力量是四川省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核心要素,是实施四川人才战略与创新战略的保障。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动中央部署要求在四川落地落实,需要围绕培育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以成都为引领、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为驱动,其他市(州)多点支撑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地和区域支点,形成梯次分明、各有侧重、比翼齐飞的人才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战略人才力量是带动四川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力量源泉。四川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要战略人才力量的引领,需要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需要发挥优势产业的聚才作用,从而实现“以产聚才、以才促产”。
四川着力促进战略人才力量集聚并发挥作用
四川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全省人才总量居西部第一,两院院士和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大幅增长。
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强势集聚并担当领衔重任
一流领军人才是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产业发展、能带来巨大效益的国际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队作用,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从集聚状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8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1人,入选人数位居西部第一,居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四川省计划新增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3700人。从作用发挥来看,四川省科技领军人才涵盖了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和国防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5+ 1”产业领域等重点用人单位的优秀创业者或实际控制人,他们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为四川省构建“5+1”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创新团队深度融合并攻坚关键领域
创新团队是指将科技人才个体组织起来,为实现特定科技创新目标而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集合体。具体到四川省,创新团队是指在省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各类创新团队。从集聚状况来看,截至2020年,四川省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团队)11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院)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1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牵头单位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牵头单位51个。2021年,“天府峨眉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范围拓展至高校院所,增加10个创新团队名额。“十四五”期间,四川省计划新增培养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50个。从作用发挥来看,四川省创新团队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一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和转型升级。在制造业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齿轨列车等,填补了国内外多个技术空白。二是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前沿科技成果。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如天府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抗癌新药,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一款自动驾驶系统等。三是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高端紧缺人才引进项目支持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跨学科合作,人才计划支持了跨高校院所的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建设等。
高技能人才持续涌现并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5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7万人,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领域。“十四五”时期,四川省计划新增技能人才280万人以上,力争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达到30%。从平台建设来看,四川省积极推进创新平台项目计划,认定了一批集技能开发、职业培训、考核评价、职业测评、人力资源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持续推动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园、西部工匠城、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等创新项目建设。从作用发挥来看,四川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和转型升级。在传统优势产业中,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攻克技术难关等方式,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中,高技能人才传承和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精品,丰富了四川省文化内涵和多样性。二是推动高技能教育发展改进。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院校教师或企业导师,利用自身经验和专长指导培训学生或员工,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聚焦“高精尖缺”
进一步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汇集各方优秀人才到四川现代化建设中来。
积极响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战略方针。结合四川省高质量发展需求,以“聚”为方式和手段,以“用”为核心和目的,打造全国人才创新高地,以人才集聚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大对省内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支持力度,发挥在川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等国家队吸附效应,全方位谋划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打造一支扎根四川、具备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
聚焦“高精尖缺”强化四川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对战略科学家的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关键少数”和科学帅才的支持;重点支持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支持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造就能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重点引进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之世界级科创大师;积极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力倡导劳动光荣,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在行业中具备引领示范作用的大国工匠。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来川服务或项目合作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放权松绑,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科研事业单位高级技术岗位紧缺、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岗位聘用矛盾凸显等问题,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审弊端,逐步建立体现人才价值、鼓励创新创造的人才评价机制。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增加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着力解决引进人才面临的生活成本高、成长通道窄、申报考评繁、事务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优秀科技人才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创新潜能与活力。形成有利于集聚并壮大战略人才力量的良好生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战略人才力量提供公平合理待遇、良好事业平台、职业发展空间,打造一流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