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调查再求职 职场开始流行“反向背调”
“试用期大于6个月和工资比例小于80%的直接不考虑。”“有加班文化的公司坚决不去。”“单休或大小周,还不给加班费或调休的公司要避开。”“显示有多起法律纠纷的公司不考虑。”……如今,一些职场人找工作的第一课,变成了反背调公司。 背调,即背景调查,原本指的是企业在员工入职之前对员工进行的调查。而现在的职场人,在找工作之前,正在“反向背调”雇主。
常规操作
搜索比对锁定意向公司
从选择面试目标到入职公司,这届职场人有手段。
萧域是2021年毕业的研究生,他求职时锁定意向公司的第一步,是凭个人印象选了几家有名的公司——阿里、腾讯、百度、华为,随后他搜索了2021年知乎和牛客网上有人整理出来的秋招推荐公司名单,又把快手、小米、米哈游等公司纳入目标范围。整个秋招的9月-12月,萧域一直在面试,最后拿了华为、百度、小米、快手等几家公司的Offer。
发帖讨论寻求网友建议
萧域开始背调这几家公司。他先在脉脉上发帖子跟网友讨论哪家公司更值得去。最初,他对小米感兴趣,有网友留言称“小米工资低、涨薪慢”,而且对方称萧域面试的岗位“偏硬件和嵌入式,长期看发展方向比较窄”。他觉得有道理,排除掉了小米。“原本我的想法是百度这样的大厂可能更规范,更容易学东西,但有百度前员工反馈称近年来很多技术大牛已经离开,而且去大厂学技术其实也比较虚,学东西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取决于遇到的领导好不好。”据此,萧域又有点动摇。
数据对比找到理想岗位
选公司还有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薪资。萧域发现,有一个比对薪资的小程序工具,可以把自己的岗位和薪资输入,跟里面的数据对比。“我拿着几份简历对照了一下,这个上面搜索一个岗位,能搜到行业内这个岗位的薪资范围,发现快手给他的薪资属于‘小SP’(SP即Special Offer,通常用在校招中,区别于大批量的统招,是给优秀生源开的Offer通道,还有‘大SP’)的水平。”
最后在多方考量之下,萧域选了快手。进入公司后,虽然也遇到了自己此前没发现的问题,但他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做功课得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我认识了两个百度的员工,顺便问了一下之前我要去的那个部门怎么样,对方说那个部门,类似大外包,进去可能是去写计算机编程语言,价值不大。”
进阶操作
找猎头反向了解公司
不巧的是,2021年底赶上公司裁员,萧域和众多应届生成了首先被裁的一波。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找工作、背调公司。这次,除了前同事帮忙内推,萧域又新增了一个方式——找猎头,“猎头的缺点是只能推跟他有合作的公司,我更倾向于把猎头当成了解信息的渠道。”他原本考虑去外企,通过猎头他发现一些外企对应的岗位技术方向和他想做的并不吻合,而且除了他考虑比较多的大公司,猎头还给他推荐了对应方向的一些他之前不了解的小公司。一番考察后,这次萧域拿到的Offer有字节跳动、轻舟智航、神策数据、虾皮网等。
点赞投票统计支持意见
这一次,萧域又发帖请网友帮他支招,并且发起了点赞投票。“最后统计,字节跳动有60多票,轻舟智航有30票左右。”他说。这一次背调公司,他吸取之前的经验,不仅要了解公司,还要了解对应的岗位、直属领导以及小组内部的情况。“我又找到了一个在字节跳动研发组的现员工,咨询他对我所面试的组的看法,对方评价称该组技术比较扎实。”最终,他选择了字节跳动。
投资人情况也要掌握
另一名求职人员小雨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注意事项:调查公司首先去天眼查上看公司有没有法律纠纷,关注注册资金、公司人数。另外,看各种科技媒体的报道,以及投资人对公司的评价也很有参考价值。“投资人是真正出钱去冒险的人,他们的意见有很大的价值,知名的投资人投的项目,公司的老板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她提议去查目标公司背后的投资方,以及投资人对公司的分析,里面的投资逻辑既能了解公司,也能获得一些对市场和行业的判断。根据多位受访者的经验,求职选公司、了解公司,第一步是要广泛搜索,以社区内容为主的知乎、脉脉、领英,资讯信息类的牛客网,能查询企业信息的天眼查,以及求职招聘类网站都是不错的渠道,另外,通过各种渠道找在目标公司的师兄师姐或熟人,也是必要操作。
提早进入公司参加实习
璐璐于2020年毕业于双非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提早了解职场“酸甜苦辣”和公司内部运转,她从大三就开始实习。在她看来,实习可以快速了解一家公司或某个岗位,判断自己能否胜任、业务是否有未来、公司是否愿意培养新人、企业文化是否如对外宣传的一样。“如果非预期所想,就赶紧走人,也帮后面的校招排除选项,及时调整方向,多实习多试错。”她曾在趣头条和小红书实习过,但没有选择留下,“其中一家当时她所在的部门业务被砍,自己莫名被调岗,在另一家公司则是因为不适应领导风格,只带不教。”尽管这两份实习都不算太成功,但在校招的时候,璐璐就知道需要更注重投递的岗位业务和直属领导的情况。
猎头陆海天也提到,大厂招实习生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他们倾向于招有机会转正的实习生,“如果在校生不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越早实习越好。”
花钱报班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实习璐璐意识到,进咨询或审计公司的门槛较高,就跨行转战了互联网门槛比较低的运营岗。因为是跨行求职,璐璐报了399元的针对运营的基础版课程,里面包括简历课、面试课、岗位培训课。她觉得,这个课程系统培养了她对运营岗位的理解和一些求职技巧,也梳理了各大互联网公司里运营岗位的情况,比如哪个公司的运营岗位竞争力更小,运营岗位划分更细等,在她看来,这也是背调公司的方式之一。
互联网从业者袁志讲述,他去面试的时候,会刻意看一下公司的环境、整体氛围,甚至会通过HR侧面打听直属领导的履历,也会问目标岗位是不是新岗位,前一个员工为什么离开,通过来自HR和直属领导的侧面反映来了解对应公司。“我的建议是求职不要打没有准备的仗,一份职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向,一定要思考清楚想要去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去,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别让自己遗憾。”在璐璐看来,求职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做“反向背调”让自己处于弱势就“太傻了”。
小编有话说
“反向背调”或让职业规划更明确
从基础款操作到进阶版流程,职场避坑指南既反映出年轻人对雇主的“挑剔”,也展示着他们心中理想的职场环境。“有加班文化的公司坚决不去”“单休或大小周,还不给加班费或调休的公司要避开”“显示有多起法律纠纷的公司不考虑”,这些考量因素所指向的,其实是当下职场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年轻人反感陪酒、加班、吹捧领导等过分要求,因为这让他们无法收获应有的职场尊严,难以实现预期的自我成长。
背调是企业对求职者的挑选,反背调则是员工为企业打分,一字之差反映出职场雇佣关系的变化,也显示出不少年轻求职者希望能和企业平等对话,以改变被动的求职状态,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除此“筛选”公司之外,反背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年轻人运用各种手段、网罗各种信息,学会判断一份工作的价值,尤其是和自身特长、兴趣的匹配程度。这种求职择业的能力、心态,能让年轻人更清楚自己要什么,有一份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匿名社区可以帮求职者获得不少真实消息,但也有人反映匿名平台的信息失真率很高,如果求职者无法掌握到多个信源的信息,就可能被带有倾向性的发言影响,难以对公司作出客观评价。即使有人花钱报培训班以了解目标公司,也有可能被灌输焦虑,得到并不全面真实的信息。对此,年轻人要有意识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相比于反背调,更有用的改变职场生态的方式是保护劳动者权益,让一些违法违规的企业受到应有的惩戒,让整个就业市场更加公平和透明。督促企业正视自身问题,为求职者营造舒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健全求职者的上升通道,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都是十分必要的。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