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心 以爱育爱书法进课堂师资普遍缺我国九成中小学校已接入互联网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6版 亲周刊·家校
·家校同心 以爱育爱
·书法进课堂师资普遍缺
·我国九成中小学校已接入互联网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6 亲周刊·家校 2017.12.21 星期四

家校同心 以爱育爱
人物名片
周 英
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专家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校长
    爱是家校共育的原动力和灵魂,“以爱育爱”始终贯穿着家校共育课程的每一处细节,最终实现大爱、均衡、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我们认识到,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元素有80℅取决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商。然而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普遍重视智力培养,而比较忽略孩子情商的培育。究其深层原因,这些问题背后其实是教育之 “爱”的缺失,如何让家校携手共创设序列化的家校共育课程,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体验过程中让各方的身体、心智上得到一次次的洗礼,让沉睡的自尊、自信、自立、求真、向善、学美、责任心等不断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各方的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产生同频共振,最终形成“大爱”教育场,由 “被爱者”走向“施爱者”,促进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
共创“系列互育”课程
    目的是为了增进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形成融洽的教育场。此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时间相对固定,成为我校“家校同心,以爱育爱”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策划每个年级活动主题的过程中,学校召集老师、家长、心理中心,共同分析了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设计符合年段特征的、孩子喜欢的主题活动。如二年级的亲子运动会,四年级的亲子读书会就是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征而设计,因此孩子很感兴趣。
    互动式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题以感恩、进步、梦想、希望等健康情感为教育基调进行设计。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新生入队仪式”“感悟毕业 放飞梦想——六年级毕业典礼”。
    和谐互动型教育场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典型而共性的矛盾。针对五年级孩子叛逆性格日趋突出等特征,家长开放日的主题是“真情相约,约定幸福”,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深度参与,在学校搭建的沟通平台里进行亲子之间心灵的对话,达成良好的沟通方式,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共设“家长讲坛”课程
    为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发掘家长教育资源,拓宽孩子受教育渠道,丰富学习的内容,在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坚持开展每月一次的“家长讲坛”活动,几年来开展的校级和班级“家长讲坛”共计千余次,如《父母儿时的游戏》《地震专家张爷爷讲防震技能》 《医生奶奶细谈人体的奥秘》……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纷纷走进校园,担任“家长”老师,他们带来了孩子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生活技能、手工制作、科技知识、医学常识、人体奥秘、体育技能等,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
共谋“周末亲子活动”课程
    班级家委会和老师共同策划,利用自然环境、时事、家长的社会资源,在周末开展的,由家长、孩子、教师三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每班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全班性亲子活动,多次小组亲子活动。活动主题主要分为几大类:社会实践活动类,如:植树,卖报,社区义务劳动等;亲近大自然类,如:采茶,摘橘,西岭雪山滑雪活动等;参观访问类,如:参观建川博物馆,金沙遗址,大熊猫基地等;体育运动类,如:亲子运动会,登山等;社会公益活动类,如:手拉手走进灾区活动,走进乡村小学活动,走进敬老院等;家务劳动类,如:包饺子等。
共建班级特色课程
    学校倡导“各美其美 班班有特色”,由班主任与班级家委,针对本班特色和家长资源情况,确定本班的班级特色,并具体通过班级特色课程来实施贯彻。
    每当到了班级特色课程开展时间,各班家委会根据本班家长资源,由家长或家委会聘请的专家来给学生进行特色课程辅导。各种特色班级应运而生:武术班、围棋班、语言表达班、小主持人班、拉丁舞班、足球班、腰鼓班……各班的特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些班还在各类大会中进行了展示,比如二年级二班的吟诵特色课程就在全校入队仪式上一展风采,得到大家好评。取得这样良好效果的背后其实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爱与付出。
共育“爱的和谐教育场”
    以“爱”为出发点,通过创设高效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推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参与,发挥各方特长,相互作用和影响,自发形成一种充满爱的和谐教育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和家长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各方由原先的“被爱者”变成了“施爱者”,具有了“大爱”情怀。
    五年级九班的淞爸说到:“现在,每到周末,我主要都是和家长朋友在一起,或是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或是聊有关教育、学校等的话题。”
    家校同心,以爱育爱,教师、学生、家长之间逐渐自发形成了一个潜藏着巨大能量的爱的和谐教育场,这个教育场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怀着“教育在我们之上”的教育信仰,坚信着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和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