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邸 宰相也要花钱租政策性农险工作获政府部门充分肯定雍正皇帝为何讨厌浙江人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版面概览
 第15版 宫闱
·宋代官邸 宰相也要花钱租
·政策性农险工作获政府部门充分肯定
·雍正皇帝为何讨厌浙江人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5 宫闱 2013.12.19 星期四

宋代官邸 宰相也要花钱租
@家庭与生活报:
    官邸制,就是公务人员的一种住房制度,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期间居住的住所,官员本身对此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探索实行官邸制。
    其实,官邸制古已有之。
    宋朝立国后,中央政府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建设官邸,京朝官只能自己租房子,仁宗朝的宰相韩琦说,“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韩琦所言,绝非夸大。与韩琦同时代的欧阳修调到京师任职,租住的是破旧小屋,一下大雨就浸水,他只好像唐朝的白居易那样写诗谴怀:“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连宰相都是租房居住,有朱熹的话为证:“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真宗朝的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职务)杨砺,租住在陋巷,“僦舍委巷中”,他去世时,宋真宗冒雨前往祭拜,发现巷子狭窄,连马车都进不了,“乘舆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
    当然,在京城租房子还是挺方便的,北宋汴京的租赁市场非常发达,除了有大量民宅出租,也可以租住公屋。宋政府建有一批公租房,并设立一个叫做“楼店务”(类似于房管局)的机构进行管理,官民均可向“楼店务”申请租房。那租金呢?自掏腰包。而且房租还不便宜,以致有一位叫做章伯镇的北宋京官发牢骚说:“任京有两般日月: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看样子这位章大人还是一名“月光族”。
    高官无专门的官邸,各自租房居住,虽然可以减轻财政压力,但也会给政府带来某些不便,宋笔记《石林诗话》说,“京师职事官,旧皆无公廨,虽宰相执政,亦僦舍而居,每遇出省或有中批外奏急速文字,则省吏遍持于私第呈押,既稽缓,又多漏泄。”意思是说,宰相僦舍而居,有时下班之后,宰相回家了,却有紧急的文件需要宰相审阅、批示,那只能由“省吏”送到宰相私第呈押,这样既耽搁了事情,也容易漏泄机密。
    因此,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朝廷便拨款在皇城右掖门之前修建了一批官邸:“诏建东西二府各四位,东府第一位凡一百五十六间,余各一百五十三间。东府命宰臣、参知政事居之;西府命枢密使、副使居之。……始迁也,三司副使、知杂御史以上皆预。”这批官邸,民间称为“八位”,大概是有八套的意思吧。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有资格入住“八位”官邸的都是副国级以上的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三司使、三司副使、御史中丞(相当于议长)、知杂御史(相当于副议长)。部长以下的官员,还是“僦舍而居”。
    如果有钱,自然也可以自己购置住宅,不过宋朝官员俸禄虽高,但京师寸土寸金,宋人说,“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许多官员在京城是买不起房子的,当过宰相的寇准,“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觐则寄僧舍或僦居”,为官四十年,居然也未能在京师置产,入京觐见皇帝时,只能在寺院寄宿或者租住民居。即便官员有钱购房,宋政府对此也有限制,如宋仁宗天圣七年,朝廷出台了一道“限购令”:“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限制现任京官在首都购买第二套房。禁令只针对官员,平民不受限制。
    在地方一级,宋代的州县衙门通常都包含了居住区与办公区,“或以衙为廨舍,早晚声鼓,谓之衙鼓,报牌谓之衙牌,儿子谓之衙内。”廨即官署,指政府办公区;舍即官舍,指官员居住区。州县的长官一般都会配备官舍,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有这个待遇,寇准被贬为道州司马时,州政府就没有给他分配住房,“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颇亦宏壮”,当地百姓拥戴寇准,动手给他建造了一所房子。苏辙被贬谪到雷州,也是“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但苏辙的政敌——宰相章惇认为他有“强夺民居”之嫌疑,命令雷州政府“究治”,苏辙最后拿出了租赁合同,才未被治罪,“以僦券甚明,乃止”。
(摘自 《财识日报》 吴钩/文)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的官邸制
    中国古代实际上也实行过 “官邸制”。
    古代做官有 “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官员异地做官,朝廷就不能不考虑异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
    自秦汉以来,国家开始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即 “官舍” (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官邸,拥有使用权,不拥有产权),并逐渐趋向制度化。
    东汉王充 《论衡·诘术篇》称: “府廷之内,吏舍比属” (汉时 “吏”之概念包含 “官”义),可见,当时官邸的规模相当大。不过,这大约是两汉时官员较少的缘故,朝廷能为官员提供免费住房。
    到了唐朝,朝廷不再为京官提供免费官邸,而是采取租住制,官员在京没有买房的,可以租住政府的官邸。不过,朝廷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还是允许他们免费住官邸。譬如,宰相李日知就住在官邸,他瞒着家人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被皇帝批准了, “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回到官邸告诉家人,被老婆痛骂一顿:“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白居易任礼部主客郎中时,级别是正九品,每月工资一万六千钱,收入不算很低,但仍然买不起房子,只好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他后来攒了一些钱,在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周边,买下一处宅子,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
    宋承唐制,为官员备有官邸,为了管理这些官邸,自京都到各地州府,都设有“房管局”,叫楼店务 (后改名店宅务),负责官邸的修造、维护和出租。官员在京都任职而又无私房的,可以向 “房管局”提出申请租住,租房在古代叫 “僦”。杨砺官居枢密副使,也租住 “房管局”的房子。他死后,宋真宗登门悼念,发现这位与副宰相平级的大员租居的官舍竟在一条小巷里,皇帝的乘轿都抬不进去。
    明代住房政策有所变化,就是可以一次性买断公房。当时制度规定,每个京官都可依品秩高低,配给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等皂役,如果不要这些人员的话,可以折算成工食银归己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