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战舰毁了蒙古远征军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神话方先觉英雄还是叛徒血泊中猛站起吓呆日本兵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版面概览
 第15版 史海军魂
·豆腐渣战舰毁了蒙古远征军
·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神话
·方先觉英雄还是叛徒
·血泊中猛站起吓呆日本兵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5 史海军魂 2013.1.24 星期四

方先觉英雄还是叛徒
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发起豫湘桂战役。此时,中国由于连续七年抗战,师劳兵疲,敌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加之一些精锐之师正在缅北滇西发起进攻,收复失地,所以造成国内战场的战力减弱。有史家形容国民政府军队在千里战场上是一触即败,到处丧师失地,确为实情。
    当此之际,从6月22日到8月8日,却有了鼓舞人心的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衡阳保卫战。中国陆军第十军在军长方先觉的带领下,依仗1.8万人的兵力,同仇敌忾,孤军奋战,在援军不到、粮弹不继的情况下,仅凭粗陋野战工事,抗击着日军五个师团共11万余人的围攻,历时长达47昼夜,以死伤1.6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6.8万人,粉碎了敌人妄称三天就能拿下衡阳的美梦。衡阳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最典型战例,为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为此,身在延安的毛泽东曾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的社论上说: “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而日本战史则称,此役 “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 “苦难的战役”。
    衡阳保卫战之后,军长方先觉却生死未卜,去向不明。在陪都重庆,也谣传蜂起,有人说他已经以身殉国,有人说他被俘囚禁,而日本人方面则四处宣传方先觉已经投降了。实际的情况,直到今天都是引发史家争议而难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方先觉为了保护军民性命与日军签订的有条件协议,有人说是投降叛国,有人说是协议停战。所以,三个月后,当方先觉经人救援,脱险逃离衡阳,于12月11日到达重庆后,国民政府对方先觉的新闻处置也面临一个尴尬处境,有史料说一向标榜 “不成功则成仁”的蒋介石本人,一见到这个过去的爱将就责骂道: “为什么不死呢?”所以,国民党的官方媒体对方先觉的归来是集体禁口,不予报道的,起先并没有出现如有的史料所讲重庆出现热烈欢迎方先觉的热潮,四处张贴标语: “欢迎抗战的灵魂归来”等等。
    而首先报道方先觉归来的,又是屡屡突破新闻禁区、擅长独家新闻的 《大公报》。据 《曾敏之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记述,方先觉归来重庆,行踪神秘诡异,无人知其去处,当时的 《大公报》记者曾敏之决心要找到这位抗战英雄,进行独家专访,他费尽心力,终于辗转打听到,方先觉就密藏于国防部总参谋长陈诚的公馆之中。可是陈公馆警卫森严,旁人根本无法入进,于是胆识过人的曾敏之就凭着一身西服革履,坐着借来的豪华轿车,冒充 “大人物”,登堂入室,径直闯进陈公馆,见到了隐居于此的方先觉,并详细询问了对方苦守衡阳以及脱险归来的经历。为了保障新闻的可靠性,曾敏之还请方先觉在名片上面签下了大名。之后,便有了一则撼动山城的特大新闻。
    1944年12月13日,就在方先觉秘密晋见蒋介石的第二天,曾敏之密访方先觉的独家新闻 《苦战衡阳的英雄回来了——方先觉军长平安飞到重庆》在重庆版 《大公报》上隆重刊出,同时刊发社评 《向方先觉军长欢呼》: “苦战衡阳四十七天的英雄方先觉军长回来了!……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向方军长欢呼:‘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抗战精神回来了!’” “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个个地硬打,一处处地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四十七天?”在赞扬方先觉的同时, 《大公报》还对国民党军政当局的腐败无能做了异常猛烈的抨击: “衡阳失守将近一个月,敌人继续发动攻势,……进军千里,直如入无人之境,在极短的时间里,由柳州到独山这条直角的曲线上,多少人民破家荡产,流离逃亡?更有多少物资损失、生命死亡?国家养兵,谁教他们这样无用?统帅教兵,谁教他们如此不肖?”
    这则 《大公报》独家刊载、印有方先觉签名真迹的特稿,抢得先机,令重庆所有的官方媒体大惊失色,再加上这篇社评对国民党不战而退、失地千里的尖锐谴责,更使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感到难堪。蒋介石曾严厉责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吴国桢是干什么的?而宣传部则把一股怒火转向中央社和 《中央日报》,严责他们失职,未能事先报道方先觉归来的重大新闻。
    方先觉后来到台湾,自此被投置闲散,一生郁郁凄凉。1968年,方先觉因为不堪忍受对他降日一事的指责,一怒之下,竟削发为僧,后于1983年在台北逝世。史料记述,方先觉去世后,当年在衡阳与其交战的日本退伍官兵曾组团来到台湾,在他的灵位前拈香吊祭,并一一报上他们当年参战时的部队序列番号,表示是代表该部队前来凭吊的,所谓威震敌胆,可见一斑。这些花絮,自然都是题外之话。(摘自 《南方都市报》 韩三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