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2版 人物春秋
·邓小平与舅舅淡以兴
·“死人”复活,医学奇迹
·开心时间
·启事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主编信箱
广告价格
本期首页
-
退出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报纸订阅
在线投稿
在线调查
第01版 : 要闻
第02版 : 人物春秋
第15版 : 人口广角
·
邓小平与舅舅淡以兴
·
“死人”复活,医学奇迹
·
开心时间
·
启事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2
人物春秋
2012.12.20 星期四
邓小平与舅舅淡以兴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时,他的舅舅淡以兴已满4岁。邓小平从牙牙学语时起,经常被母亲淡氏带回娘家,舅甥俩常在一起玩耍。邓小平和舅舅淡以兴虽说是两辈人,但他们在一起捉迷藏、玩耍时,从来没有顾及辈分不一样,而完全像一对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舅舅比邓小平大,处处护着邓小平;邓小平机智聪明,舅舅有了事他就主动帮忙。1919年,邓小平到重庆求学,然后赴法国勤工俭学,舅甥俩30多年未曾见面。
“共产党的差事不白给啊”
1949年下半年,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领享誉中外的刘邓大军,在贺龙统帅的十八兵团配合下,解放了贵州、四川、云南、重庆和西康。此时邓小平就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并驻足重庆。
1950年春天,远在广安的淡以兴听说邓小平当了大官,二话没说,和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来到重庆。警卫员崔来儒立刻向正在开会的邓小平悄悄报告: “政委,您舅舅和老娘从广安老家来了。”邓小平一怔。崔来儒继续说: “要不要通知卓琳校长,叫她回来招呼一下?”邓小平把手轻轻一挥: “不用了,告诉接待科安排他们在招待所住下。”“不行哪,您那个舅舅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一个劲嚷嚷说大老远赶来,肚子饿得咕咕叫呢……” “那就先安排把饭吃了。” “他说还要喝酒,要吃香肠、老腊肉……”邓小平不语。崔来儒急了: “政委,我给您提个醒,家乡老辈子来了,您不陪陪?怕是失礼啰,人家要说闲话的……”邓小平挥了挥手,又回到了会议上。
是夜,在邓小平家里,淡以兴满身酒气闷头坐在沙发上。邓小平回来了。淡以兴劈头就问: “好哇,贤娃子 (邓小平儿时的小名),你当真当了大官,六亲不认了!皇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邓小平苦笑: “舅舅。” “你还认得舅舅啊?你还记得你的亲娘老子不?”邓小平答道: “记得。”淡以兴突然哭了起来,边哭边说: “我可怜的老姐姐啊……贤娃子,你晓不晓得,你走后不到7年,你妈就因为想你盼你惦记你,40岁出头就死了。你那时还在法国,你是她的长子,她生前最疼你了,你想过她死前的心情没有?她没能见你一面,死不瞑目啊!”
邓小平的眼睛不禁湿润了。“舅舅,我怎么能忘了生我养我的那片故土,怎么能忘记与舅舅一起上学,一起赶场,一起打碰钱、做游戏的童年?尤其是妈妈,离开她老人家30年了……”
“还有爸爸,”邓小平深情地继续追忆着往事, “是他把我送上留法勤工俭学之路。1920年农历七月十二是我16岁生日,爸爸特地从广安赶到重庆给我过生日,为我送行,并捎上了一大包妈妈亲自给我做的广安牛肉干。记得我们去了太平门附近的一个小餐馆,爸爸点了几个好菜,可他拿起筷子就哭了,一口也吃不下。第二天我就登上了法国聚福洋行的 ‘吉庆’号客轮,起锚东下。那时已经立秋了,秋风瑟瑟的码头挤满了送行的亲友,我看见爸爸不停地向我挥动手臂……”
邓小平与淡以兴舅甥俩只顾拉家常,竟忘记了一旁的夏伯根。近50岁的夏伯根身材高挑,衣衫整洁,脑后束着发结,人很精神。她是嘉陵江上一位船工的女儿,勤劳善良、聪明能干。她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却一心认准了共产党好。重庆解放后,夏伯根听说邓小平回来了,十分高兴。她拿起一把锁把大门一锁,拎上一个小包裹,和邓小平的幺舅淡以兴一起来到了重庆。
这 时 淡以兴急忙拉过夏伯根介绍说: “贤娃子,这就是你的后妈夏伯根,是她给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终的。你老子死后,你们这个家全靠她支撑起来,孤儿寡母不容易啊。她种田、织布、做饭样样会,为人爽快侠义,乡亲们没有不夸的,都说你们邓家有福气。”
“舅舅,你别说了。”夏伯根转过来对邓小平又说: “听说你回来啰,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邓小平听到舅舅的话,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只大几岁的农村妇女,眼里噙着泪水说: “不,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一番话,听得夏伯根泪流满面。后来她一直和邓家人生活在一起。十几年后的 “文化大革命”里,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夏伯根也没有离开。当时邓小平对卓琳说: “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夏伯根与邓家同甘共苦,一直到百年仙逝。
邓小平回过头来看一眼淡以兴,说: “舅舅,1939年邓垦到延安后曾经跟我说,是你变卖家产资助他去延安的,后来,国民党还因此通缉你,搞得你一家妻离子散,吃了很多苦头。你到重庆来看我,我晓得也该给你在重庆谋个差事。但是,共产党的差事不白给啊……”
淡以兴苦笑了一下。夏伯根着急地赶紧拉了拉他的衣角。淡以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哪个是邓大人的舅舅?请到前面来割肉”
1976年初,一场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全国兴起,邓小平被第三次打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安协兴乡偏僻小山村的淡以兴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一下子病倒了。70多岁的老人在床上躺了七八天,只有老伴照顾着他。
4月16日这一天,广安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老伴要他下床到外面去晒太阳,活动活动身子骨。老实巴交、心地淳厚的淡以心慢慢走出院子。在一条小路上,碰见好朋友金福生老人。金福生望望淡以兴的气色,说: “老淡,我好久没有看见你出来走动了,不要怄气,邓大人吉人自有天相,打不倒的!走,去龙溪场散散心!”
淡以兴叹了口气,看看天空,说: “我四肢无力,脚都拖不动,啷个去?”金福生说: “你是好久没沾油荤了。这样,我去龙溪街上给你找斤肉票,割点肉回去补补。”
两位老人到了龙溪街上屠宰场,案桌前买肉的人已排了一长串。金福生叫淡以兴把队排着,自己去街上找肉票。
淡以兴刚排上队不久,队列里有认识老淡的,说: “那不是邓大人的舅舅吗?”
这么一说,买肉的人都调转头看淡以兴。正在卖肉的屠工老张看见队列里的骚动,又听说是邓小平的舅舅要买肉,便停下了手里的刀问: “哪个是邓大人的舅舅?请到前面来割肉!”
淡以兴老人双手颤抖,心里紧张,没敢上前。队伍中几位年轻人把淡以兴推到案桌前。老张望望淡以兴,对排队的人们大声说: “邓大人为咱们老百姓,被奸臣陷害,他的舅舅割点肉不算开后门吧?”
群众激动地回答: “不算不算,给邓大人舅舅割吧!”
老张给老淡砍了两斤膘肥肉好的“宝肋”,可是淡老身上只有一元钱。
淡老坚持只要一斤,硬要老张割去一斤,老张说: “你什么时候带钱来补我就行了。”
老张递肉给淡以兴时,说: “淡大爷,我们早就想给邓大人去封信,叫他一定要坚持地活下去,我们怕他收不到。你是他舅舅,那帮奸臣再狠也狠不到拆邓大人的私人信件,你告诉他,我们心里装着他的!”
淡以兴捧着肉,颤抖着双手走出人群,转到房角,再也忍不住心酸,泪水决堤般地流了出来……
“嘎嘎 (肥肉)都没的几砣”
1986年2月,邓小平回成都过年,很想见见他的舅舅淡以兴。2月10日,广安县委便把淡以兴送到成都。
邓小平见到舅舅,马上与他握手: “舅舅,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两个爬到其他人都不敢爬的神道碑乌龟背上去,那些小鬼都喊我们两个是 ‘捣鬼蛋’”?
淡以兴说: “咋个记不得?”
邓小平说: “好、好!舅舅记得就好。”
舅甥相见以后,免不了回忆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往事,免不了谈及几十年的沧桑岁月。邓小平说:人们说,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我们都老了,儿时的美好时光仅成记忆了。
淡以兴的老伴特别向邓小平讲到:1966年和1976年,邓小平两次蒙难时,淡以兴虽然受株连,在广安受尽了苦,但他每次被残酷批斗时都要把身板伸直,挺起胸膛,扬起头说:我们的小平打不倒!
中午吃饭时,淡以兴见餐桌上没有几样菜,就撇着嘴说: “你当那么大的官儿,就吃这样的菜呀,嘎嘎 (肥肉)都没的几砣,只有一点点嘎嘎,你我都爱吃的广安膀扣肉连影子都看不到。”
邓小平听后就说: “那就添菜,再弄点嘎嘎来吃,至于膀扣肉,成都没得人做。再说,我们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多吃膀扣肉对身体也不好。”
舅舅看见餐桌上摆的红颜色的酒,他说: “未必连广安的奎阁酒那种白颜色的酒都没得吗?”
邓小平给他解释,桌上摆的是红葡萄酒,比奎阁酒贵得多,老年人应该多喝点这种酒。而舅舅喝习惯了的广安奎阁酒一类白颜色的酒,则应该少喝一点。但小平考虑舅甥难得见一面,为了不扫舅舅的兴,还是叫人拿了一小杯白酒来给幺舅喝。舅舅喝了一杯说不过瘾,还要喝,连喝了三杯,喊服务员再倒酒来。小平说不能再喝了,川剧里演的武松在景阳冈也是三碗不过冈。小平这一招还挺管用,因为对舅舅来说,川剧里的台词是 “一句顶一万句”,他也不再要白酒喝了。
1989年11月14日,淡以兴因病重治疗无效去世了。广安县委考虑淡以兴和小平同志的特殊关系,便将淡以兴病逝的消息和住院治疗的病因、治疗过程通过地委、省委,报告了邓小平办公室。后来广安县委收到 “邓办”转达的小平同志的三句原话:
“知道了。” “规格够高了。”“不再送什么了。”
这三句话都用了 “了”,说明时年85岁的邓小平虽因岁月的风尘染白了他的双鬓,真可谓: “少小离家”的他已经 “鬓毛衰”,但又是真正的 “乡音未改”,乡情依旧浓,因为地道的广安乡音,说话时是离不开用 “了”的。
这三句话又可以解读为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处理亲舅舅的丧事, “规格”已经 “够高的了”,连花圈、唁电之类也 “不再送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艾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