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的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沈定一 被党开除的中共早期党员销售管理部积极拓宽银保合作渠道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3版 人物春秋
·五四运动时的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
·沈定一 被党开除的中共早期党员
·销售管理部积极拓宽银保合作渠道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3 人物春秋 2011.3.10 星期四

沈定一 被党开除的中共早期党员
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其母杨之华与生父沈剑龙分手再嫁瞿秋白的时候,她年仅5岁。
    值得注意的是,瞿独伊生父沈剑龙的父亲沈定一(字玄庐 ,1883——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中国农民运动的 “最先发轫者”,只不过现在研究中共党史,无论从官方角度的还是民间的立场,早就不提甚至是刻意回避沈定一这个毁誉参半的名字了。
组建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
    1921年9月,由沈定一和刘大白、宣中华等组建的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而被称为 “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组建的广州海陆丰总农会,成立时间是在次年的6月,所以,衙前的农民运动应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运动。
    而更早在1916年浙江省议会成立时,作为议长的沈定一曾将家里农田分送给佃户,实行 “耕者有其田”,他自己也下田耕作,并要求其他地主为农户实行二五减租。对此,地方官吏则诬指农民运动是 “过激主义运动”,为此,沈定一于1921年11月9日在 《民国日报》上发表 《沈定一代农民问官吏》,特向地方官吏提出三条质问,并限省长八日内予以答复。可以说,当年的沈定一,说话一言九鼎,在浙江地段,是横跨党政两界的显赫人物,浙人称其为名副其实的 “定一”。
    细查起来,沈定一的父亲是满清的名进士,官至巡抚;自己则是满清的末科秀才,在云南广通做过知县、武定做过知州。辛亥革命后,身为知州的沈定一居然擅自剪去发辫,被上司发现后弃官逃走,第二次到日本留学。他第一次留学日本时,曾先加入蔡元培的光复会,后又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早期革命活动中,从主持报纸到组建党部、领导抗租斗争、主持省议会、实行农民的自治计划,沈定一都是在向权威挑战。
从参与建党到被开除出党
    十月革命炮火传到中国后,沈定一转向笃信社会主义,他曾受孙中山委托,到俄国去考察。1920年5月,沈定一与戴季陶、陈望道、沈雁冰 (茅盾)、刘大白、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8月,又与陈独秀、戴季陶、陈望道、李汉俊、施存统、俞秀松等七人成立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并参与起草 《中国共产党党纲》。
    9月,沈定一又在家乡衙前镇成立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由他起草的宣言与章程,刊载于上海的 《新青年》杂志上,文章中大声疾呼: “无产阶级的人,大家起来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而作为浙江代表的沈定一却拒绝与会。同年9月,沈定一受孙中山先生委托,陪同蒋介石到莫斯科考察,曾与共产主义领袖列宁、托洛斯基会晤面谈。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国民党中枢即执行委员及候补执行委员共41名,其中的共产党人占10名,沈定一名列其中,其他9位共产党人包括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林祖涵、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
    1925年1月,沈定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他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附和戴季陶提出的所谓纯粹的三民主义,公开背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但亦有一种说法是,他本人因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
    这年底,沈定一参加国民党右派组织 “西山会议派”,从极左转向极右,并当上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据有关资料,沈定一担任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浙江省1800多位革命者被捕,932位中共党员被杀害,让原来生气勃勃的江南大地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能言善辩力倡早期民歌诗体
    据时人回忆,沈定一善饮酒而且学问广博,声音洪亮,能言善辩,演讲极富说服力和煽动性,青年人多为之倾倒。除此之外,沈定一还写得一手好字,当年杭州大王巷王顺兴饭庄,曾悬有他一副擘窠大字的对联:“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
    此外,沈定一与刘半农、刘大白等,同是新文化运动早期民歌诗体的代表人物。1930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玄庐文存》 (诗集、论集),内中有衙前农民协会被解散后,心情沉痛的沈定一赋诗一首:
    杭州城里一只狗,跑到乡间作狮吼;/乡人眼小肚中饥,官仓老鼠大如斗。/减租也,民开口;/军队也,民束手;/委员也,民逃走;/铁索镣铐拦在前,布告封条出其后,/岂是州官恶作剧,大户人家不肯歇,/不肯歇,一亩田收一石租,/减租恶风开不得,入会人家断烟炊。
    沈定一的新诗主张,直接影响到40年代的民歌诗体派诗人如李季、袁水拍等人。文存中十一首组诗 《十五娘》,被朱自清认为是“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他本人的很多新诗,都琅琅上口,流布甚广,最有名的是作于1920年的 《对策》:
    镜中一个我,/镜外一个我/打破了这镜,/我不见了我。/破镜碎纷纷,/生出纷纷我。/我把我打破,/一切镜无我。/我把镜打破,/还有破的我。/破的我也破,/不知多少我。
    这首诗今天读来,还颇有新意,大有佛家见心明性、开口破禅之意,大概能算上超现实主义的早期朦胧诗吧。
是非功过 盖棺难论定
    沈定一的一生,可以说充满着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语言与行为,到今天都难以给一个中允的价值评判。
    曹聚仁评介说, “沈定一先生,虽已为社会淡忘,他却是火一般热烈有血性的人,直到他被暗杀为止,没有一天不活泼泼地生活着。”
    1978年7月,著名作家茅盾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沈定一, “这个人很特别。他是萧山县的大地主,但思想开明,曾主动搞减租减息,还办起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当时全国算是最早的一个。他很早就信奉共产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他写了封信,指责说,共产党搞得太滥,什么人都可以参加,连地痞流氓、拆白党也拉进来了。还说什么拐走他儿媳的,竟然也是共产党员,等等。总之,他表示不干了,当然,这里也有误解和猜测。他的这种错误态度,当时曾受到党内同志的批评。”
    中共早期领导人彭述之的夫人、当年与瞿秋白、杨之华过从甚密的陈碧兰,在其回忆中也说到,1924年初,沈玄庐曾带着他的儿媳妇杨之华来上海访问瞿秋白,并要求瞿帮助杨之华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杨之华得以免考进校上课,并在学校入团入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即把大地主和官僚家庭的少奶奶解放出来。但由于杨之华与瞿秋白结合,沈玄庐大起反感,甚至骂瞿秋白为流氓,因此他愤而脱离了共产党。
    清党过后,沈定一因国民党内部派别互相倾轧,辞职又回到他的家乡,在当地组织农会,结纳农民,推行减租,试办农村地方自治。后被刺身死,得年44岁。
    沈定一的死到今天,也是一个谜。 (摘自 《看历史》 韩三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