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为何不被“赤化”纪登奎为李雪峰说情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3版 人物春秋
·黄维为何不被“赤化”
·纪登奎为李雪峰说情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3 人物春秋 2010.6.24 星期四

黄维为何不被“赤化”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清一色美械装备,堪称“中原第一王牌”。该兵团主帅黄维曾先后两次随蒋介石东征。抗日战争中,他在淞沪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也表现神勇。
    国民党许多将领,因种种原因与机会接触共产主义并被“赤化”的屡见不鲜。黄维早年就与共产党人渊源颇深,共产主义的火种也曾眷顾过他。黄维淮海战役被俘后,更是受到解放军的优待,但他一直抵制中共的思想改造,被特赦后还未放弃回台湾的想法直至病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黄维如此执迷不悟,以至于和共产党失之交臂呢?
自身性格因素
    黄维的性格可用一个“儒”字来形容。这样的性格虽秉承了儒家 “君子之道”的特色,使黄维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但 “墨守成规” “守旧迷信” “满脑子书呆子气”的劣性也为他与共产党背道而驰埋下了伏笔。
    1904年2月28日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盛源乡农家,父早逝。黄维早年毕业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因经济拮据他考入鹅湖师范,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员。后因与乡绅不睦而弃职离乡。1924年黄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同年与同学集体填表加入了国民党。黄埔时期,黄维认为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才是真正救国救民之主义,盖舍三民主义外,更无其他真正之主义”。而此时,蒋介石 “君臣之道” “忠臣良将”的儒家说教又恰与黄维合拍。蒋介石时值壮年,总是戎装革履,显得英气十足,使得黄维更加崇拜。
    国民党很多将领都领教过黄维 “书呆子”的厉害。一次,陕籍将领杜聿明远征出兵缅甸,但战事不利,杜聿明败逃回国,而此时对杜聿明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他还是希望黄维能够开恩给他的部队少报点损失,给他这位蒋介石跟前的 “红人”留点面子。宴请黄维的宴会上杜聿明的幕僚们为了活跃气氛,就和黄维没话找话,说的也就是些 “近来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什么的……”谁知黄维不领情,立刻发作: “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来的风调雨顺?”杜聿明部下以为黄维向他们索贿,便问是否给黄维家送些 “款子”,谁知,黄维听后更大发雷霆: “我家开的酱油铺米铺,发大水正好发国难财……”杜聿明听后无奈地长叹一声便离席而去,知道黄维绝对不会对他手下留情了。
    黄维的 “书呆子”气,连许多共产党将领也略知一二。淮海战役中,黄维的十二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于双堆集,陈赓大将的部队就坚守在南坪集。陈赓在黄埔时期就是黄维的同学,他早已摸透了黄维的性格,知道黄维是教书出身,墨守陈规。所以,陈赓就采用放弃已占阵地,诱敌深入的方法。黄维果然上当,使自己的部队进入陈赓的伏击区,当黄维醒悟的时候,已为时晚矣。后来,黄维被解放军俘虏,当他知道与自己对阵的是他的老同学陈赓时,他竟说: “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黄维的 “书呆子”气可见一斑。
被蒋氏集团“逼上梁山”
    “书生气”浓重的黄维实际对战争并无多大兴趣,四十年代后便逐渐转入军事教育领域。1948年9月黄维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此时,内战打得如火如荼,正是用人之际。蒋氏集团再一次把黄维推向风口浪尖。
    蒋介石素来推崇曾国藩的 “识人之术”,用人考究“资历”,而黄维本身就是黄埔一期嫡系,他在北伐战争中已是营长,在南京栖霞山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又表现勇敢。再加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举荐,因此深得蒋介石器重。1928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十一师,钦点黄维任该师团长,同年前往陆军大学深造。在校期间黄维曾多次受到蒋介石单独训话。1933年,一直欣赏德国军事教育的蒋介石一纸批文送黄维去了德国考察。在德国,黄维如饥似渴地学习德国军事经验,并在国内国民党军事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使蒋介石颇为赞赏。1938年,蒋介石把 “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交给了黄维,34岁的黄维任军长。
    每当提起黄维,很多国民党将领的评价都是:黄维总是表情严肃,连走路都是挺着胸脯,一副将军的仪容,在部下面前从来不苟言笑。黄维不仅对部下要求严厉,对自己也很严格,他从不染指女色或赌博,从西方留学归国后,也不流露出西方特色。因此。蒋介石把黄维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在黄维流露出对军事教育感兴趣后,蒋介石竟让黄维担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汉陆军学校校长,使黄维感激涕零。
    黄维不但被蒋介石看重,也受到蒋介石的 “心腹”——陈诚的青睐。黄维在陈诚手下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都要提一级,成了国军中有名的平步青云型人物。因此,黄维成了陈诚的忠实支持者。1944年国民党为扩大兵员组建 “青年军”,其实是按照 “蒋介石——陈诚——蒋经国”的布局进行人事安排,黄维被任命为副总监与蒋经国共事多年,蒋经国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也对黄维大力拉拢,使黄维“受宠若惊”。
    1948年9月蒋介石组建十二兵团,并让黄维担任司令,但黄维办学校正干得热火朝天,他本来不想干,但禁不住蒋介石的再三召见,黄维只好答应,在临走前他还对蒋介石说: “等打完这一仗,我还要回去办我的军校!”蒋介石也答应了他的请求。可黄维怎会知道自己有去无回?黄维被俘后,国民政府曾宣布黄维阵亡,并举行了盛大的 “追悼会”,《中央日报》也大力宣传了黄维将军的光辉业绩。蒋氏集团如此的 “圣眷隆恩”,以黄维的性格,在中共面前也只有 “顽抗到底”了。
与共产党 “有缘无分”
    1918年黄维就读师范期间,就与来自赣东北的老乡方志敏结识。因方志敏比黄维长四岁,黄维就对方志敏以兄长相称,关系甚是亲密。在黄维心中,方志敏是位极热诚、极可信赖、极令人钦敬的人。一次,黄维问方志敏今后的打算,方志敏回答: “投笔从戎,到广州找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跟着他一定能够救国救民,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这番豪言壮语深深打动了黄维,使他对方志敏更加敬佩并期望日后能与方志敏一起南下,干出一番事业。后来,黄维跟随方志敏一起报考黄埔军校。他们先来到了上海,但因为来得太早,黄埔军校还没开始正式报名。这时,黄维的盘缠也快耗尽,在进退两难之际,方志敏又托上海的熟人给黄维暂时找了份工作,使黄维的吃住有了着落,解了黄维的燃眉之急。不久,黄埔军校开始招生,方志敏与黄维都顺利通过了初试。黄维想到今后能与方大哥一起心里特别高兴。但没想到,接到复试通知的第二天,方志敏告知黄维自己有些事情要办,不能复试了,叫黄维先去广州,自己忙完就去广州找黄维。没想到这竟成了二人的诀别。实际上,早在1923年方志敏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上海与黄维分别是受中共指派去了江西。当时,方志敏没给黄维说,因为这是党的纪律,否则的话,黄维的命运也许会和以后大相径庭。
    进入黄埔后,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徐向前、陈赓、左权等共产党高级将领都曾是黄维的同学。但黄维加入国民党后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没与共产党人擦出火花,实属遗憾。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黄维被围双堆集眼看死到临头,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多次劝降黄维,但黄维还是顽固不化,坚决抵抗。
    黄维被俘后,先后在北京功德林监狱和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长达27年的改造过程中,黄维还是未能受中共感化。当时。所有国民党战犯在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都会写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罪行当众作思想报告。杜聿明就曾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并作了2个多小时的报告。而黄维不但不写笔记,别人作报告时他也一言不发。一次,黄维的妻子来探监并给黄维做了很丰盛的饭菜,用餐中妻子劝他和中共合作,争取早日特赦。结果,黄维直接把筷子摔在桌子上,并大声斥责夫人: “从现在起不吃你做的饭,你也别来看我!”但是,共产党和政府还是予以最大的宽容对待黄维,黄维初到功德林监狱时身患五种结核,经中共医护人员四年的精心治疗护理根治了他的病症,日常生活中他也受到了优待。后来,黄维以研究 “永动机”为名拒绝思想改造,但中共还是尽力满足他的要求,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审阅了他的设计图。1975年3月,黄维作为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特赦,后被中共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工作。
    (摘自 《文史天地》杂志2010年第5期)